今天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出走的決心》(簡稱A),一部是《完美的日子》(簡稱B),我不是刻意選擇這兩部分别寫底層女性和男性生活的電影,但是就是這麼巧,在同一天看了。
A寫了因為家裡不支持讀大學,沒有抓住80年代的知識紅利,困在了“父母和婚姻的情感連結中”,成為打零工的家庭婦女,看到同學們都混得風生水起了,最終在50多歲選擇抛棄苦苦守了一輩子的家庭,去外面闖蕩,當主播。劇中女主人公的父親和丈夫甚至女兒,都是女主人公走上人生巅峰的障礙和拖累。家庭内部不停在吵架。背景音樂也是憂傷的。
B寫了一個引用高贊影評的話來說“幾乎沒有與人産生情感聯結,卻一再對周圍環境人事物,做出了反應”的日本時傳祥,同樣是在廁所上班,時傳祥和男主平山分别代表了剛解放的中國和失去的30年中的底層男性的精神狀态。從主人公眼中看到的其他角色是這樣的形象:quato:”他懶散的同事隆和他的女朋友亞也,一個住在平山每天工作的公園裡的流浪漢,來找他尋求庇護的侄女妮可,平山在假期裡光顧的小餐館的老闆媽媽桑,她的前夫以及許多其他人。”平山和這些角色間沒有任何争吵。
我在豆瓣翻影評的時候,A很多都在強調底層女性受了壓迫,B沒有強調底層男性的壓迫,實際上,平山是一個輕松愉快的公廁清潔工,相比與感覺泡不到妞的年輕同事和身患癌症的酒吧老闆娘前夫,沒有什麼不滿意的。除了他聽的音樂磁帶之外,幾乎不需要背景音樂。
我不禁思考,為什麼同樣是在底層,國産片就這麼大怨氣,日本片就那麼坦然的接受呢?我想除了經濟上我們的發展速度比日本快,通過抓住時代紅利改變底層命運的機會更多之外,還有文化層面的原因。
我們的國家還有朝氣和經濟向上發展的空間,A裡面女性脫離了家庭有了新的互聯網女主播的職業,能夠脫離家庭(當做家務和在超市打零工的人)而養活自己。日本的經濟發展高峰過去很久了,朝氣喪失殆盡,職場裡面别說女性了,男性都競争極為激烈,哪能有什麼向上發展的空間和坐吃山空的底子?若不是這樣,B裡面的男主這樣的文藝青年會安心做清潔工嗎?為什麼不能像1973年的法國片《母親與娼妓》裡面的男主那樣,不用上班天天談情說愛還有兩個女人?隻是因為同事辭職了,有三天時間要頂兩個人的工作量平山就受不了了,看到新來的同事才緩了一口氣。生活的重擔壓在底層男性的肩上,養活自己尚且需要用盡全力(當然是除去文藝生活方式以後的),何必找一個經濟上嗷嗷待哺的婚姻對象?其實從山平的妹妹坐着有司機開的豪車來接侄女的情況來看,山平從前不是這麼窮的,但是他倦了,沒有情感連結的生活對他來說更舒适,和A裡面女主的感覺一樣,情感不過是鎖鍊,不如斷親算了,哈哈哈。
日本女性追求的女權實際上是妻權,就是一旦結婚沒有想過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雨,而是以名正言順的盤剝男性,導緻B裡面男性根本就不思考和女性建立情感連結了,中國的女權是因為女性想通過努力改善生活環境,需要共同奮鬥的伴侶,但實際上由于貧富差距的擴大,教育偏向女性,中層的滑落導緻“跟不上時代”的男性如此多,女性向上擇偶的選擇面越來越小,甚至連共同奮鬥的伴侶都很難找到,在很多縣城裡面,體制内女性大部分都無奈的下嫁了。所以中國女性要的女權是“别妨礙老娘掙錢,别拖累老娘緻富,别拿感情讓我犧牲事業”。這裡面妨礙的主要原因就是情感連接,實際上是女性在被社會規訓以後的畫地為牢。
最後我覺得,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隻要在底層,必然是有物質上的短闆的,但是願意像A裡面的女性一樣受氣一輩子還是像B裡面的男性一樣雖然窮且孤獨但是自己内心愉快,主要還是看自己的修為了。
拜托大家不要搞性别對立了,沒有任何好處。感情連結也并不都是壞事,隻是很多人還太年輕,沒有把這個領域摸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