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任何一個人隻要能激發出來潛力,就一定能完成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狗急跳牆”這個詞語并不是很恰當,然而它代表的是狗在受到強烈刺激之後,就會做出來一些平時根本做不出的行為。這就是潛力的最大發揮。當然,這種事情帶入到人的身上,就會産生更大的效益,比如說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說的就是在極端條件下,做出來的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

《波斯語課》是一個以二戰背景下,猶太人和納粹德國軍官相處模式為藍本,繪制出來的一個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改編的意義在于讓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為人所知,而本片的意義則在于體現了極端條件下的求生欲,這是重點,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重點之外的意外重點。

...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理一理,《波斯語課》依舊像是很多反應二戰期間,猶太人遭到迫害的反戰題材電影一樣,它主要凸顯的是納粹的兇狠殘忍和猶太的孤零弱小。本片當然也不例外,然而在這個大的基調下,我們可以通過細節看到更多,而看到的這些更多的故事好像比這個原本的主題更有意思,這裡并非是冒犯,單純理一理吧。

...

《波斯語課》顧名思義,是一個以波斯語為主要内容的課程。二戰期間關押猶太人的集中營中有一個向往去伊朗生活的底層軍官。而另一個主人公就是負責傳授“波斯語”的猶太人。本來這個猶太人是要被處決的,然而陰差陽錯之際,他獲得了一本波斯語書籍,這本書在手,這個猶太人便開始冒充波斯人開始了自己的潛力生涯。

...

第一次冒險,他躲過了槍擊,選擇了裝死,當然,這樣的選擇并沒有逃過納粹軍隊的眼睛,很快所有人都死了,就剩下他一個人。猶太人苦苦哀求,并聲稱自己是一個波斯人。好巧不巧,這夥納粹軍所在的集中營有一個軍官,他剛好需要一個波斯人。于是,這個猶太人便開始了自己的僞裝生涯,逃過了第一次劫難,生活開始有了轉機。

...

猶太人繼續着自己的僞裝,他自稱波斯人獲得了這個納粹軍官的好感,于是自然而然地獲得了生命豁免權。他被安排進了廚房進行幫廚,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證。然而事件進行到下一個關鍵節點之後,一切又改變了。要想獲得教授波斯語的資格,就必須掌握這門語言,然鵝猶太人并不通曉波斯語,情急之下,他将德語進行了拆分,然後重新組合混過了軍官的眼睛,不過這樣并不是長久之計,因為軍官的學習進度是變化的,而自己做的拆分的詞語總是會用完,那麼怎麼辦呢?聰明的猶太人在德文上下了功夫,在偶然發現自己抄寫的名單上的姓名共通之處的時候,他開始真正的發明一門語言了,拆分字母,然後按照音律進行組合,最終,這個無中生有的“波斯語”就被設置完成。

...

在成功的創造了一門語言之後,猶太人便基本上沒什麼具體威脅了,期間,逢兇化吉的他又成功地避免了一次與真正的波斯人的直接對話,後來本片便在觀衆的預想中結束了,猶太人獲救了,而戰敗的德國納粹軍官在前往伊朗的途中卻被逮捕了。而正是由于這個無中生有的“波斯語”,納粹在毀掉了屠殺的猶太人名單之後,卻意外地被這個“波斯人”保留了下來。這是一部商業氣息非常濃厚的電影,本片的基調是反戰,選取的故事也是與衆不同的,但故事講述的方式,以及整個電影的走向卻不難看出來,這是一部循規蹈矩的電影,雖然故事是全新的,但對于同類型題材而言,我們看到的依舊是新瓶裝舊酒,這一點來說,本片是沒有什麼新意的。

...

這也是近年來反戰題材的電影,尤其是二戰時期猶太人相關題材的電影沒什麼意思的原因所在。當然,這裡并不是說針對猶太人的屠殺不該譴責,隻不過是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樣同質的電影太多了之後,自然會産生審美疲勞。就像導演本身設定的基調是反戰,反映猶太人被迫害的事實,然而觀衆看完了之後,卻隻對求生欲有感覺,原因就在于故事可以源源不斷地被改編,然而内核卻沒有本質的變化,同質的故事聽多了自然會煩。

《波斯語課》表面上是猶太人與納粹之間的較量,實際上不過是人在極端環境下,被逼迫之後煥發出來無限的潛力的一種狀态,沒有這麼多人的幫助,這個“波斯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生存下去的,然而他還就是生存下去了。

因此,本片的主題很明顯,沒有波斯語,隻有求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