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員,時代的先驅者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我作為一名大學生倍感自豪,自豪于100年間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和中國人民不斷向前發展的現實;自豪于中國共産黨員們在這期間的不懈奮鬥和努力;自豪于百年後的中國已屹立于世界大國之林!

此刻我滿懷熱情又溫習了一遍《建黨偉業》,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我認為紅色電影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風貌在其中深有體現,其中的先輩黨員們抛頭顱灑熱血,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成立了黨,從上海到嘉興南湖,承載了共産黨人欲救人民于水火、欲救中國于水火的想法和實踐。

電影從1911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曆史事件,大緻有三大曆史事件:分别是民國初年的動亂、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共産黨的建立。也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在一個極度動亂的大環境下誕生的真實寫照。

第一,民國初期的動亂,辛亥革命後,長期的鬥争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由于革命派的妥協性使得南北進行和談,恢複大一統,遂孫中山先生不得已卸任民國大總統,由袁世凱接任民國大總統,這也是革命成果被竊取的開始,袁世凱的和談隻是表象,權力的擴大使得其野心無止盡的膨脹,随後袁世凱便複辟帝制,做起了自己的皇帝夢,這期間又掀起了“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不過幾天之後,袁世凱去世,震懾府院的支柱沒有了,所以又是兩度“府院之争”,而後張勳進京擁溥儀複辟,後又以失敗告終,再加上這之間及以後多年的軍閥混戰,中國當時的大環境是殘破不堪的。第一段是對整個電影氣氛情節的塑造,給觀衆呈現了一副中國混亂割據的畫面,突出了前片基調的灰暗,也暗示出了中國社會急需一種拯救整個國家于水火的力量。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在1919年4月,英法美等國召開巴黎和會。中國當時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了會議。但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取消外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合理提案,卻遭到和會的拒絕。會議決定将德國在山東所掠取的權益讓與日本。這一結果讓中國民衆非常氣憤,學生們罷課上街遊行,工人們罷工,各個階層共同參與進來,一場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拉開帷幕。這場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其中學生們的愛國行為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它也直接影響和促使了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實際上巴黎和會的開展是整部電影的高潮所在,全片的時長有較長片段着墨在了這一片段上,在色彩和光線上亦如此,給予革命人士正面的光源,突出其畫面主體地位,多個鏡頭的疊加,更能提升這段曆史事件的情感高度。

第三,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展後,馬克思主義得以廣泛傳播後,加之由李大钊和陳獨秀二人對于建黨的探索和醞釀,促使各地共産黨代表先是赴上海召開會議建立中國共産黨,又經曆重重艱險後,轉到浙江嘉興南湖上。中共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人在遊船上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産黨的誕生,選舉産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這之後,黨的成立發展和黨員們的艱苦奮鬥讓中國革命事業産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成立是全片的結局,也充分體現了本片的主旨,紀念黨的艱難成立。本片落其中的各個黨員的刻畫都非常生動形象,貼近曆史人物本身,進而促成了重現這一曆史事件場景的一幕。



三段故事按時間順序排列,貫穿全片,是本片的主要内容,影片也将時間主要賦予了這三段故事,但是由于這三段故事占用了太多的空間,導緻影片在故事的銜接上有所欠缺,而且對于重要片段的刻畫也較為草率和一别帶過,例如,府院之争、護國護法運動、新文化運動等事件在影片上面的缺漏,但對一些無足輕重的片段卻加以表現,例如,展現蔡锷喜愛蛐蛐、愛美人等等的電影片段。實際在故事的呈現上是沒有太大作用的,卻也表現了出來。導緻了影片的叙事性存在問題,這也讓一部叙事的影片在細節呈現上沒有展現的很好。

曆史事件在本片的缺漏刻畫是較為嚴重的一點,比如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聯系,全片對于新文化運動的刻畫較少,隻有對陳獨秀和李大钊的短暫記述。而放眼曆史事實,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是比較長的,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是1915-1923年,而五四運動隻是在1919年的爆發式運動,全片卻用了大量篇幅去講述五四運動。或許是爆發式的運動更容易刻畫和突出,或許是由于電影本身的藝術性,所以不得不對于曆史事件進行一些藝術化處理,這也就反應了曆史和電影在融合時的差異在所難免。

還有一點,就是影片似乎在極力渲染群衆性的高漲情緒和群衆性運動,想借此來為影片的平緩劇情添加高潮,影片也似乎想借用此來補救其在故事性上的不流暢,這樣一來,突出群衆運動的重頭戲,在意義上不免淺薄了,因為群衆運動本來也是具盲目性的、鼓動性的,在本片刻意營造的群衆政治性運動的時候,也就顯現了思想文化啟蒙方面的蒼白無力。所以說,影片還是應處理好影片信息和影片信息的刻畫,才不會适得其反。

電影的大體即這三段曆史事件采用多線叙事進行,刻畫的都非常飽滿,對于人物、場景、氛圍、光線等要素的把控都非常到位。以至于整個故事會較為完整的呈現給觀衆,得到一個較為良好的觀影體驗。刻畫了一個個中國共産黨員在極具艱難險阻的條件下成立黨的決心和熱血。其中黨員的形象也都非常亮眼,也為影片畫上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電影的其餘要素也值得一談,在剪輯上,縱觀全片剪輯連貫,特效運用較少,在這一點上處理的很好,這也使一部故事片,更具曆史的真實性,對于觀衆來說,也不會有虛假的感受;在服裝設計,采用民國服飾以适合電影的背景,另外對于主要人物的服飾也進行了差别化處理,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活動;化妝層面也以淡妝或裸妝的形式呈現人物,更能貼近曆史人物;道具方面,也符合情景需要,有毛澤東北上時背的包袱,突出其當時貧困的境遇;電影中的布景設計十分逼真,還原了曆史曾經的事件場景,且在真實地點拍攝,地點選擇合适,例如浙江嘉興南湖的拍攝;背景音樂貼合了電影中的場景,背景音樂的基調很好地搭配到了電影中20世紀的布景,尤其在一些片段上的特殊處理,更是起到了渲染情感的作用,達到一種讓觀衆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前段蔡锷打勝仗時凱旋的音樂逐漸放大。結尾處中共黨員們合唱國際歌時,背景音樂采用國際歌進行放大聲源。這些都是背景音樂的作用。雖然上述電影要素在影片中關注較少,但也是影片的重要因素,電影的整體呈現也離不開它們。

影片中也有着一些優秀故事片段,讓人留戀,有辜鴻銘在北京大學就職典禮,受學生嘲笑,卻反問道“我的辮子長在腦後,笑我的人,辮子長在心頭。”這一段反映了當時的中國民衆的思想,仍然受制于封建文化,也表示了中國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态勢;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遭遇各國列強謀劃已久的計謀時,仍堅韌不屈,誓讨山東權益,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展現中國人的氣節;有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的黨員們合唱《國際歌》的場景,讓人不禁起立,熱血沸騰,回看本片,相信這些共産黨員也殷切希望中國能擺脫貧困落後的局面,希望中國人民能不在飽受戰争和封建勢力的迫害。

電影中刻畫的中國共産黨員或宣傳馬克思列甯主義的共産者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諸如李大钊、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李大钊、陳獨秀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不斷鑽研和各地奔波,并且還參與建立了中國共産黨,是真真實實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毛澤東刻苦學習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以書為伴,并結合中共當時的現實狀況,提出了一條适合中國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向;周恩來早期參加五四運動,在獄中堅定,不向北洋政府妥協,後又積極赴法學習先進思想。他們是第一代共産黨員,是那個時代的先驅者,也是這個時代的偉人,他們的堅持不懈、不畏艱難、勇于鬥争、敢于探索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緬懷。

影片中對于黨員的描寫和刻畫都非常細緻,在畫面鏡頭上更多采用近景和特寫,以仰拍的形式展現出來,更能突顯黨員的先鋒精神和高昂形象,以及更多的正面拍攝,也印證了這一點。再加上這些優秀演員的塑造,不僅使得黨員的形象豐富起來了,還突出了各個黨員角色的特色。讓各個角色的特質得以彰顯,也讓我們青年在各個方面都可以學習借鑒。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重現建黨曆程的優秀紅色影片,對于曆史故事的叙事把握到位,對于黨員的刻畫也非常形象、生動,雖然有缺點,但并不影響它的整體呈現,它帶給我們的黨員紅色精神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我們當代青年學生要牢記的。

影片呈現的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多彩,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時代,共産黨人們的堅定與忠誠,讓人稱贊,但那也不僅僅是他們那時的信仰,我想,在這裡也應是我們青年都必不可少的信仰,在這個全球文化精神交織的時代,我們更應繼承前輩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戮力向前,為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