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色彩分析通常是主观的、私人的,但不代表这一切是无迹可寻的。对于一部电影的观赏与体验,除了需要调动观者大量的人生体验与感悟能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收集信息,检索信息,推演出一个合理的,可与导演深刻共情的“生命”图景。

电影《超脱》讲述了一个有关青少年教育的故事,年轻的代课老师亨利有着极高的文学热情与细腻的共情修养,但他因为母亲自杀的过去,使他无法与学生甚至同事建立起正常的亲密联系。夜晚,孤独的亨利在街上游荡,遇见了那个最终温暖了他的女孩艾瑞卡......

整个故事基调明晰,在各个段落的场景上体现出来的独立性较强,常出现大块的、完整的、规矩的纯色色块在画面中,以提示观者注意电影作者的意图和感受。同时,这种场景内的配色思路也是诚实的,不会偏离生活印象,仅仅是导演对感情更精准地选择。

...
第一次相遇

例如亨利第一次碰见艾瑞卡的夜晚,公交车上极少的乘客加上车窗外夜晚的黑色,让我们快速注意到一排代表宁静与永恒的蓝色座椅。

...
梅丽迪斯消失

同理,用白色的衬衣、书柜、窗户、桌面立即突显出了代表已死去的热烈、激情与生命力的梅丽迪斯的红色课椅。合理且富含韵味,这种带有纪实性的美学特征,有效的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以助完成最终结尾处关乎每个观众们命运的艺术升华。如此纯粹不加修饰的颜色使用,《超脱》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们很好的研究样本。

色彩在电影上的应用,通常无法脱离角色塑造、具体情节的气氛烘托、象征意味这三个方面,那么接下来,笔者将从具体的颜色出发,分别讨论一下它们都为电影的叙事与表意作出了哪些付出。

一、黑与白

两者共同具备的消色属性使它们能够各自搭配各种颜色出现在多个场景里,巧妙的是两者间虽有极强的冲突感却始终不失和谐,这样我们便在电影中多次看到它们组成一对,好似命运中的双生,一同出现。

电影开始在黑板上,白色的粉笔勾勒出加缪的文字与真实教师的采访,开篇便反复强调了黑白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注意。这里的黑白不是是非,也许就是指复杂又和谐的每个真实存在的人。黑色,代表我们黑暗、闭塞的一面,白色,代表纯洁、打开的那一面。

...
第一次入学授课

从儿时的亨利就身着那套西服,用“黑色”的外套、裤子、皮包与“黑红”相间的领带,包裹住了只留出一点点“白色”的衬衣。一位压抑着的,防备着的,只露出些许自我的亨利就建立于每位观者的潜意识中,而夹在“白色”之中的,正处于他人物中心的那条领带,也许就是那段黑暗的、不愿回忆的血红色悲伤记忆。

...
夜晚游荡

寻找与其同理的证据,先从亨利身上看。夜晚,在街上游荡的亨利便是解开保护、袒露自我的亨利。上身的“白”衬衫不系领带占据了人物的大部分,但导演妙在通过夜幕的黑,依旧笼罩或者说“保护”了这个人物,整体调性没发生本质变化,这个情节的发生也具有现实合理性。随后,亨利接到电话说住疗养院的姥爷又将自己反锁在厕所里不出来,赶到的亨利先解决问题,并大声呵斥了不负责任的疗养院护士,让我们看到和白天课堂上相反的,不那么彬彬有礼,压抑着个人情绪的亨利。包括再往后,亨利坐公交回家想起母亲痛哭流涕。这两个片段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打开自己内心丰富情绪的亨利,并反映在颜色部分的,就是黑与白的不同比重。同样的例子,

...

讲课投入的亨利,向学生打开了一定量的自我,虽然脱掉了外套露出了一部分的“白”,但大部分依然用“黑色”的夹克遮挡起来。

...
图左

他者的举例,(图左)第一次偶遇亨利的艾瑞卡还是位问题少女,作为妓女的她对他者是不可能打开情感的,所以即便在夜幕下,她也需要全部的“黑”将自己的身体包裹起来,不留一丝“白”。

...
图右

本性难移的艾瑞卡(图右)在做妓女时还会身着黑色的内衣,但亨利帮她穿上的白衣,最终完成了这个角色由黑暗向纯白的转变,也预示了那个本纯洁的艾瑞卡向亨利打开了全部的感情。

...

艾瑞卡为亨利做了晚饭,亨利却和同事麦迪逊共进晚餐,伤心的艾瑞卡再次身着“黑”长裙,这个部分解释了“黑与白”在这部电影的体系下,并非全指“善与恶”或者“黑暗与纯白”,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内心的隔绝与共情。有趣的是,我们能看到,艾瑞卡始终是非黑即白的,她没有那么复杂,梅丽迪斯则不同。

...
图左

(图左)在认识亨利老师之前,她在同学中是紧紧保护起自己的女生,因为胖与摄影绘画的偏好,她是人群中的异类,面对四周,她选择全身“黑色”。

...
图右

而(图右)与亨利老师相处许久后,她身着黑白相间的短袖,试探性的向亨利释放求爱的信号,遭到回绝,她哭着转身离去时,又留给我们一个纯“黑”的背影。

...
红色腰饰

下次见面,我们能看到除了“黑色”裙子以外,还有系在腰间的,流出“红色”鲜血的腰饰,暗示了情节的后续发展。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本子可以说是人物内心的外化,而在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几个重要的本子,基本都满足黑色的“表皮”与白色的“实在”。

...
图左上

姥爷的本子与亨利的本子制式相同,只不过(图左上)翻开里面什么都没有,姥爷得了老年痴呆,他什么都不记得了。

...
图右上

亨利小时候的本子有许多,(图右上)被艾瑞卡翻开后,里面写满了亨利的回忆,那是他全部的内心世界。那时的亨利,便是靠写在本子上撑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他理解梅丽迪斯的痛苦,他也希望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到她,所以(图左下)亨利在梅丽迪斯自杀前,将一本黑色封面白色纸张的本子送给了梅丽迪斯。

...
图左下

我们看到本子递出时,本子的“白色”部分是朝观众的,可在梅丽迪斯接到的瞬间,镜头给到特写,(图右下)本子竟然翻了一面,以“黑色”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
图右下

看到这里,我顿时拍手叫绝,不管拍摄时是否有穿帮可能,但在剪辑过程中,导演毅然选择了这个镜头,精彩。

二、红黄蓝

黑与白搭建了理解这部电影色彩的基本框架,是为骨。而红、黄、蓝则填充了《超脱》的血肉,三原色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三种极端颜色,位于光谱两极的红与蓝以及中段的黄,客观又理性的描绘着人物外化的情绪。在一些情节中,它们为证据,帮助观者代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其中,电影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激烈的,便是红色。

红色是导演率先让观众加以关注的颜色。电影开端先是女人的手取出了一卷红色的磁带,并在黑板画上,笔、钟表、收音机、国旗、校门都被染上了醒目的红色,黄色与蓝色也是配合着红色出现。而后,磁带放映了一段亨利儿时的家庭录像,导演故意而为之的让画面偏红,也让那条领带上的红色更加明显。这一大段都反复为观众提示,代表着激烈、愤怒、极具生命表现力的“红”,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情绪。

在大多数的应用中,红色代表了人物即时的热情、紧张所在,预示了马上到来的危机、暴力、激烈的情感对撞等等。得知被解雇的女校长身着“红”大衣,闪烁“红光”的录音机正在播放满是仇恨言论的黑人教师遗言,“红色”墙面为背景用榔头捻的满手鲜血的虐猫男生,姥爷病房里唯一一小块救命用的“红色”紧急按钮,自杀的梅丽迪斯以及亨利记忆中的母亲。

...

虽然上述的“红”都展示了看似消极的内容,但如此理解便对“红色”产生了误读。第一张可以代表全片的经典画面艾瑞卡与亨利感情的开端,背景就是占满全幅的“鲜红”墙面。这里红色的用法是暧昧的,这时两人的关系也是暧昧的,不难看出这里的“红”是极具象征意味的。那在此片的色彩体系下如何理解“红”呢?

这时,需要引入黄色来看,黄色是情绪不到红色稍微提不起兴趣的状态。电影中的黄色与学校的另一位老师韦特紧密相关,(下图左)虽然韦特在画面中间,却被近景画左画右的学生挤压的卑微无力、弱小不堪,黄色的外套与背景黄色的柜子交融在一起,使他显得更加不起眼,而唯一让观众注意到他存在的,是他穿在外套里面的“红”毛衣,任教便是他的激情所在,或者,任教是唯一让他体验到活着的事物。

...
下图左

...
上图右

我们能从他身上寻找到证据,(上图右)韦特家以暗黄色为主色调,整个空间充斥着压抑的、毫无生气的、荒芜的气氛。桌上的“红”番茄、果汁,手中握着的“红笔”,生活在“黄色”荒漠,这些“红”支撑了他的生。

...

另一个家庭,被辞退而陷入愤怒的女校长被“红色”墙纸包裹,红色的愤怒是她情绪的表现,系着“黄色”领带的丈夫,摔碎了代表他们曾经爱情的花瓶,他们的爱情已死,“黄”是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温度的“红”。

...

再回到艾瑞卡和亨利身上,这是一个比之前更大的全景镜头,亨利身处画面另一侧的黄色墙面,墙面的广告上有一抹红。可以推断这时的他,捎带一点厌恶却夹杂兴奋、模糊不清的心理状态。但随着亨利的走近艾瑞卡,情绪升温,黄色逐渐消失,直到完全的“红”,暗合了故事二人关系的走向,如此便完成了这场戏的象征性目的。

...
上图左

在得到对“红”、“黄”的情感所指后,我们可以在更多的细节上反复推敲、取证。(上图左)亨利第一次坐上去学校的公交车,站都站不稳,可昨晚在小本上写下的文字在脑海中反复回荡,他从包中掏出小本珍惜的阅读起来。文字是他的激情所在,画左的广告牌用鲜亮的红色与黄色,帮助观者在潜意识中建立起亨利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角色形象。

...
上图右

(上图右)充满焦虑感的亨利显得慌张,把刚认识的艾瑞卡一个人留在家里会不会是个错误的决定?亨利对这段突如其来的关系手足无措。依旧是广告牌,暗黄色的鲜花、男孩、女孩巧妙地描绘出亨利此时不言而喻的复杂内心。这次广告牌出现在画右,既不打破先前为亨利建立起“红”的人物形象,并完成了更加复杂角色的塑造目的。

...

另外,在本片还有一处与上段用法接近的部分,这次是“蓝”。

虽然刚开始接触这些难搞的学生,但亨利在处理矛盾时的冷静与克制展现了他作为教师独特的沟通技巧。亨利三言两语便安抚了学生,黑人同学身上的“蓝”映衬着亨利内心的“蓝”,学生的身体挡住了美国国旗的“红”,展现了它“蓝色”的部分。

蓝色通常带给人一种宁静、冷漠、空灵、永恒的感受,贯通全片,蓝色始终藏匿在角落,非常不起眼,需要仔细寻找,我们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在电影中,只有在人物身不所及的外部空间,蓝色才会悄悄出现。

...
姥爷住的医院是“蓝”的。

...
玻璃柜、远处的楼梯是“蓝”的。

...
外部世界与透进窗户的光是“蓝”的

...
家门外的世界是“蓝”的。

...

“蓝”好像幽灵,它静默的、永恒的注视着人们的悲欢。想起电影开幕的楔子,“我从未如此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与灵魂相距甚远,而我于世的存在却那样真实。——加缪”。我们的灵魂就是“蓝色”的,出生时,我们与灵魂一体,却终有一刻,它会离我们而去。可“蓝”的情绪所指到底是什么呢?

...

...

...

母亲的遗物。

...

外公的遗物。

“蓝”即痛苦,或者说世界即痛苦本身。

当它与我一体,我对它视而不见,无从感知。当它离开我们的肉体,“蓝”静默在远处,等待我们触及,掉入长大的陷阱。而唯有痛苦,才能令世界如此真实。

...

再看第二张可以代表整部影片的画面,“黑与白”、“红”、“黄”、“蓝”汇聚在这片人类精神的废墟中,我无力阐述此时的感受。只想引出“绿色”,将一切梦境幻化为真的超脱之力。

三、绿色

整部影片的后期调色偏绿,绿色才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基调。影片开始于一棵落叶的树,树木化成书本,树叶化作书本上的字。这个抽象的片段已经为观者讲述了《超脱》的全部,而具体的绿色在大多时候承担了调和画面以及简单的象征作用。

...
左图

绿色通常代表希望、自然、温情的一面,“绿”是世界的一抹温柔。在电影全片,绿色都完成了相似的功能。上面两图虽然画面的复杂,但相对工整不杂乱。左图是亨利第一次入校,绿色为中景,区隔、并遮掩出了后景红色的学校与前景黑白相间的主人公。

...
右图

右图是梅丽迪斯自杀后,警车与救护车出动,从学校运走尸体的远景镜头。悲剧发生的地点,“红”砖墙的学校被藏匿在树荫后,除了协调画面美感的作用外,在发生残酷事件后,“绿”依然使其表现出了清澈、明亮的一面。

...

“绿”还帮助“黑与白”在这个部分完成了和谐、双生概念的象征,用温暖、积极遮掩了现实的痛苦。

在《超脱》中,“绿”从来没有双向的情感表现,类如“红”既是热情、生命力又是暴力、死亡,“蓝”既是冷静、平和也是痛苦本身。而绿色始终代表着希望,传递出导演的即怅然又心存感念的思想内核。

虽人类精神世界早已破败不堪,但逝者终究会化为养分,供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