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抖音刷到過蘇敏阿姨的經曆,但當時隻是簡略刷過一個50+逃離家庭束縛而去旅遊的阿姨,沒有看過過多其他的訪談。而後最近突然在抖音上刷到翻拍電影版,看完後才後悔當時影院上映的時候并不知道。
影片比較完整的叙述了青年時代開始蘇敏阿姨的經曆,會讓我覺得,她真的能忍到50多歲真的算是個奇迹了,但如果是我,可能也一樣“懦弱”,但卻沒有這麼能忍。
我忍不了這樣的一等再等。影片通過時間穿插叙述的方式,在李紅年輕以來到現在的反複切換,叙述了多個“等等”的意向,等到她逃離原生家庭,卻等來一個新的未知噩夢;等到她孩子出生,卻等來一個新的“束縛”;等到她孩子結婚成家,卻等來另一個新的“男性壓力;”等到孫子孫女出生、等到孫子孫女上幼兒園……這一個又一個等,其實是社會中千萬個很常見的女性的縮影。
整部影片看的感覺一直憋着一口氣,孫大勇的角色其實讓我想暴打又有點覺得可笑,因為他說的“圖啥你自己清楚”真的可笑,笑得不知道到底圖的是啥。圖的是他年輕畫的辦公室崗位大餅,還是圖的他能帶她“離得家裡遠遠的”?看完我都想不通,既沒有城裡人的身份,也沒有什麼家産可圖,到底圖啥,這種年輕時想逃離原生家庭的配成為孫大勇所謂的把柄嗎?
“憑啥”。其實我的父母、以及作為男性的我,按理來說不太容易代入這兩個字,但或多或少被無謂可笑的大男子主義自尊影響過的我而言,這兩個字會以另一種方式去代入。被迫沒有經濟來源、被迫沒有年齡閱曆、被迫沒有上大學,這些非個人因素導緻的“人生籌碼”的減少,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我憑啥沒有經濟來源,是因為我沒到年齡、是因為我被迫放棄工作?我憑啥沒有年齡閱曆,是因為我還沒獨立成家、是因為我被迫放棄工作?其實上班的人不想上班是常态,大家在工作中不見得獲得多大的認可和成就感,但至少可以有工資,工資會托底價值感的獲得。而家務卻沒有,這是很不公平的,家務如果同樣能獲得價值感的認可,它就算沒錢也可能像市場上大把的實習生那樣趨之若鹜。
影片中還鋪墊了很多個零碎的小意向,用來串聯故事的進展。比如吊來的大魚,鮮活美味的魚卻成為恐吓自己、為他人佳肴的刀。比如美麗的花瓶,從年輕的生活觀念不同,到點燃決心的鮮花插入,到最後爆發的花瓶破碎。比如散落的乒乓球,煩人的聲音和滾落的樣子就像生活裡的一地雞毛,當最後一顆球不被撿起的時候就觸發出走的決心。
看完影片之後還得緩緩,讓我去抖音看看蘇敏阿姨最近過得咋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