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導演對紀錄片的态度是什麼,如果導演認為紀錄片的任務隻是記錄曆史,将紀錄片的功能等同于曆史教科書,那麼他是成功的。

但是倘若導演認為紀錄片擁有電影一點點的功能,那麼一部合格的電影不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影片整體的觀感是十七年時期的演員們集體說教,告訴你演員應該怎麼怎麼樣。我看不見和演員對談的導演的存在,以及他的主觀性。換句話說,這些演員說出來的話是他們提前準備好的台詞,對話者沒有辦法通過對談讓觀衆看到哪怕一點點的沖突,看看馬東和許知遠的對談,就知道這裡的水平。

其次,導演沒有和這些被采訪者保持距離,紀錄片不是這麼拍的。完全聽取和吸納被采訪者的話語,毫無保留的接受,不是合格的紀錄片,在這裡,看不到采訪者的态度和紀錄片的能動性;

再次,電影的主題是演員,即提示出演員的榜樣為何。而在這部紀錄片中,隻有脫離實際的說教。我們知道一個合格的演員該是怎麼樣,電影不說我們也能知道是什麼樣。但是現在演員缺的是榜樣嗎?不是。他們深陷市場、制片人、出品人的各種控制與制衡之中,脫離實際談榜樣就是耍流氓,時代不同而已。

最後,電影的視聽語言,基本是沒有。為什麼不止一次出現暴露采訪場景的鏡頭?為什麼????讓觀衆從采訪情景中拔出自己嗎?明顯電影不想要這樣啊?全程超大光圈讓背景全部虛化為什麼呢?采訪者的背景是會說話的,那麼這些采訪者的背景帶給了他們什麼特殊的含義呢?轉場生硬,鏡頭語言缺乏真的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最後的最後,其實我看不見演員的榜樣,我看到的是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的左翼姿态和狂歡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