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典型好萊塢風格的商業片,全程節奏把控有度,作為觀衆會很期待最後killer的亮相和自白,但影片結束後會發現這是其優點也是其不足。

導演達米安說,他更希望保留原來的影片名字,即Misanthrope, 但出于種種原因最後被改為“追兇” (to catch the killer) / “惡世之子”。我表示理解并贊同導演,Misanthrope(厭世者+遁世者)對于電影内容而言更有針對性,“追兇”一詞把主體性放在了警探們上,其表達的含義顯然是不夠準确和深刻的;“惡世之子”則隻強調了the killer,更何況迪恩願不願意被稱為該惡世的“兒子”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畢竟他内心如此渴望與惡世割裂。Misanthrope則把主體性落在了迪恩和艾麗諾身上,把影片想要深入探讨的根源性的東西精準地體現了出來,迪恩無差别射殺人,艾麗諾痛苦掙紮且自殘,兩人都厭世且想遁世,艾麗諾可以理解迪恩,才有了這部電影的劇情。導演還說,艾麗諾像水(兩次獨自遊泳的鏡頭),迪恩像火(當時我捕捉到了兩人最後對話時背景音是炭火安靜燃燒的聲音),艾麗諾的出現和話語能讓迪恩這團烈火平複下來。這種意象的表現形式也很妙。迪恩最後即使快走投無路了也沒殺艾麗諾。

不過最大不足之處在于,雖然電影探讨了厭世者與世界紛擾的巨大矛盾,但是其探讨程度卻是淺嘗辄止的,甚至在我看來是無法落地的。艾麗諾和迪恩是能互相理解的厭世者,但二者卻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在行動上一個傾向于毀滅自己,另一個卻傾向于毀滅世界。為什麼?最讓人費解的是,在最後的二人對話中,艾麗諾居然把“愛”作為最終解。然而在她準備展開論述前,警車來了,對話被強制結束。

如果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警車沒來,該對話将如何進行下去?我表示好奇,但又不怎麼期待一個自洽的答案。迪恩缺愛嗎?艾麗諾又是如何得出愛是解藥的結論的?實在是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