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篇?
開頭先講一下《刀劍神域》的“進擊篇”究竟是什麼。

作者川原礫顯然明白自己永遠無法擺脫SAO的影響(即使是現在,TV版最新的“愛麗絲”篇仍然沒有擺脫SAO),以及粉絲最喜歡看到的仍然是SAO,而小說第一卷出版時由于篇幅原因呢不得不進行大幅度删減,緻使SAO篇章僅有兩卷。于是在2012年,作者“重啟”SAO,通過“進擊篇”講述桐人與亞絲娜從第一層一步一步向上的過程。
這裡不能避免産生矛盾,小說正傳的SAO篇中桐人與亞絲娜在遊戲開始的兩年後才逐步加深感情,進擊篇裡兩人一起“推塔”就是巨大的BUG。為此川原礫在前言中專門提到,自己會盡最大努力讓故事設定與此前一緻。不過,粉絲還是将“進擊篇”看作SAO的重置版比較合适。
上一部作品《無星之夜》收到了許多好評,《刀劍神域進擊篇:暮色黃昏》(以下簡稱《暮色黃昏》)作為此IP的最新劇場版自然是備受矚目的。在劇情與粉絲傾向之間,《暮色黃昏》顯然選擇了後者。
情節
劇情為了粉絲做出來很大的讓步,甚至我會認為這點事情沒有必要去做一個劇場版。
這個方面小起小落,從進入新的一層,到亞絲娜偶然聽到邪惡的陰謀作為本作的引子,與兩大公會交流并集結人手銜接進入迷宮與BOSS決戰,最後除夕夜兩人下定決心與殺人協會作戰到底,中間穿插了阿戈爾、米特等支線。整體問題不大,不過也會存在一些小BUG,比如他們沒有在進入迷宮前讨論BOSS之類的。

粉絲向的情節在片中有很多,比如亞絲娜的泳衣、桐亞的獨處時光一類的。這些情節确實帶偏了影片的節奏,BOSS戰也顯得有些兒戲。

總體來說,影片情節可以說是在為“發糖”做準備,小起小落淡化了危機感,使本片看起來更像戀愛片(也許本來就是)。
人物
作為一部類似重啟的作品,如果抛開正傳,主要人物的性格與上一部還算一緻,但也會有一些“意義不明”的情節,比如桐人在地下出現後與殺手二人的講話着實尴尬,制作組想要體現桐人在心理對亞絲娜“同伴”身份的認可,但過于直白的展示有違桐人性格,這裡直接看作“發糖”片段更加合适。牙王對比TV版的性格變動很大,不過更加豐滿了。

本片很好的地方是亞絲娜與米特的人物線。上一部《無星之夜》從亞絲娜視角出發講述,米特是亞絲娜人物成長弧線上的重要環節。在本作中米特成為了亞絲娜獨立的重要節點,亞絲娜選擇放下米特是對過去軟弱、習慣依賴他人的自己的告别。在BOSS戰中米特出現救助亞絲娜,将本作推向高潮,米特的理智最終為友情讓步,顯示出她對抛棄亞絲娜行為的後悔,人物塑造足夠複雜。

米特是亞絲娜在性格中渴求的一面。她是亞絲在SAO世界的“鑰匙”,将亞絲娜帶入SAO,她選擇離開亞絲娜後,也将亞絲娜依賴他人的習慣改掉,變得獨立。
畫面與配樂
畫面可以說是相當糟糕的地方,甚至沒有TV版的愛麗絲篇優秀。畫面清晰程度仿佛回到了2012年初代TV版上映,雖然同處于SAO,但也不能沒有提升吧。這裡特别提一下剛上映的《哆啦A夢》劇場版,在保持原有畫風的基礎上,作畫精美程度肉眼可見。

第一部《無星之夜》許多亞絲娜高光鏡頭的創新,在本作沒有延續,畫面更像是流水線産品。

梶浦由記的配樂輕快、靈動,打擊樂符合戰鬥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畫面的不足。
後續發展
21年與22年上映了兩部進擊篇(指日本上映時間),感覺有些像是柯南,試圖考劇場版掙錢,但今年暫無新作計劃。
劇場版與小說内容有較大差異,甚至接近原創。米特作為原創人物非常成功,與亞絲娜在性格方面的互補增加了劇情的厚度,非常期待後續的發展。
總結
這部劇場版與上一部相比是後退的。發糖的内容占據了大量篇幅,劇情到進迷宮後太過着急(急着發糖嗎?),鋪墊不足的高潮也僅靠米特救場,效果顯而易見。

總體來講,粉絲必看,如果不是沖着戰鬥與世界觀設定去的(大家應該都是沖着發糖去的吧?),應該很滿意桐人與亞絲娜的感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