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很多人終其一生,其實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即使旁人看來如此、父母以為如此、自我感覺如此。很多影評都在大談特談母子二人對民主德國、對共産主義制度的懷念,在我看來,他們完全沒能抓住導演所要表達的重點。這部電影從始至終既沒有褒揚、也沒有批判任何關于東德與共産主義的内容,她隻是将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了特定的曆史時期,而那個隐藏在反人性的制度下的人性的一面,才是影片真正要探讨的。

出生在改革開放光環之下的人,很難想象在之前那個極左的年代,家族成員存在海外關系在政治上意味着什麼。克裡斯蒂娜那個“叛逃”到西德的丈夫,無異于給這個家庭所有成員判了死緩。她深知如果不在形式上斷絕與丈夫的一切往來,不在政治上更為積極地表現自我,她的兩個孩子将永無出頭之日——入黨無望、升學困難、出國受阻。作為丈夫出逃的同謀,她完全了解他為什麼走,也計劃帶孩子走,但她不能告訴童言無忌的子女,隻能把對丈夫、對子女的愛轉化為對黨、對國家、對共産主義制度的愛。表面上“對于這個國家,她一生信仰,矢志不渝”,實際卻是為現實所迫刻意制造的假象。她為居民的生活問題向上級、報社寫呈文,和少先隊員一起活動,為的就是給子女營造一個相對有利的、沒有輿論壓力的成長環境。

兒子阿曆克斯終于在母親的百般呵護下成長起來了,然而就在柏林牆倒塌的前夜,他因為一次遊行被捕。母親終于承受不住壓力住進了醫院,大半年昏迷不醒。出獄後的兒子得知母親精神上不得再遭受刺激的時候,選擇了以最為荒誕的方式在病房内延續那個共産主義的“祖國”,這是他所能實現自我救贖、回饋母愛的最直接的方式——“通過這樣不斷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國變成了理想中的模樣。”此刻的東德已經不再是一個政治學上的範疇,而是維系母子關系的一條紐帶,那些在現實中遙不可及的種種願景,在電視熒幕中紛紛美夢成真。在兒子看來,母親唯有意識到自己辛苦了半輩子的付出是值得的,而不是徒勞的時候,才會有動力繼續活下去,才能盼來與父親團聚的那一天。

然而謊言終有被戳破的那一天。當母親走出病房,看見一座列甯雕像被一架直升機吊起,緩緩飛過眼前的時候,她明白那個幽暗、壓抑、沒有自由的年代已經結束了。母子二人心知肚明,他們沒有繼續演下去的必要了,但為了呵護住東德這條紐帶,兒子用最後一句善意的謊言欺騙了母親,母親用最為發自内心的微笑回饋了兒子長久以來所做的努力。

從家庭到社會,我們永遠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愛,即使鬥轉星移、滄海桑田,這些基于人性的愛都将矢志不渝地延續下去。

Goodbye Lenin9.3Yann Tiersen / 2002

這部電影的配樂,值得聽上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