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得我頭昏腦漲從頭哭到尾,這部影片作為一部兩個小時的戰争紀錄片,強大的叙事和切換剪輯手法,使得從頭到尾的每一分鐘都能集中注意力,投入這一場可怕海難的故事中去,讓藝術再度成為審視人性的窗口,讓全世界再度深刻認識到二戰時期日軍慘絕人寰的暴行。

作為一部戰争電影,沒有誇張的特效、跌宕起伏的編劇美化、沒有宏大的背景音樂慢動作特攝鏡頭,隻有英雄的個體、偉大的群衆、動人的情感、以及一個個真實的悲劇、一個個破碎的家庭。

當然影片并未完全沉浸于一種悲傷叙事節奏,我們看到那些回憶錄、口述錄音中,那些囚禁狀态下仍然堅毅面對着一切的勇者們。99歲早已老去的威廉,一個很樂觀很強大的人,強大到足以,以幽默的态度面對人生的一切,面對所有悲劇。但或許幽默的背後,是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以調侃的旁觀者的視角,面對那段噩夢與不敢回首的過往。

全劇最可恨的就是日本人(那個戰争曆史研究學家?),到現在還在為戰時所做的一切辯解,絲毫沒有改變那副令人作嘔的嘴臉。日本不懸挂戰俘船隻的标志,并且不承認自己的行為,簡直卑劣。其實就連裡斯本丸艦長子女也不認為他們的父輩應該為所做的一切感到羞恥,真的不太理解日本社會的所謂社會文化。。我隻感到惡心。八百多條生命,因裡斯本丸号船長而犧牲,可他卻隻被判了7年徒刑。

最諷刺的是發射魚雷的那名美國機械師,在生日當天,因為裡斯本丸未懸挂任何标志,而擊中裡斯本丸号,并在很長的時間裡為此感到驕傲。幾十年後得知這一切的他,患上了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可他又做錯了什麼呢……

我坐在電影院裡,久久不能平複,直到看完了遇難者、幸存者、救援者的名單,直到影院的燈亮起來,直到與我一同觀影的四位觀衆陸續起身,直到影片結束收拾衛生的阿姨走進來。

如今我們在觀看一部戰争電影的時候,我們在觀看什麼?“演員們”“優異的”演技麼,“模仿”戰争真實情況的特效麼,還是多麼完整的一個故事?我想,這都不是戰争電影最應該做的,不應該以戰争作為謀取盈利的方式,我們應該珍視戰争背後璀璨的精神,對自由的無限追求,最重要的是戰争背後真實的曆史。

那些漂泊于遠方異鄉的孤獨的遊魂,他們将不再變老,他們将免于耄耋之年的無力。他們逝去,在最燦爛的年華裡,在每一位妻子兒女魂牽夢繞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