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交焦慮熬成一鍋寡淡的血漿湯,《好友請求》大概是近年來最懂得浪費題材的驚悚片。明明攥着“社交媒體異化”這張好牌,卻偏偏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堆砌老套jump scare上,92分鐘的片長,比臉書加載失敗的轉圈圖标還讓人窒息。
導演西蒙·範霍文像是剛學會用剪輯軟件的新手,全片靠突然的音效、扭曲的鬼臉和毫無邏輯的死亡場景撐場面。主角勞拉的人設懸浮到可笑,一個号稱“善于交際”的風雲人物,處理社交矛盾的方式居然是粗暴取關,這種小學生式的沖動行為,與其說是劇情鋪墊,不如說是為了強行推進“複仇線”的擺爛設計。瑪麗娜的自殺本是全片的情感錨點,本該深挖網絡暴力、孤獨異化的内核,結果導演隻把它當成開啟殺戮模式的鑰匙,人物的悲劇性被簡化成“玻璃心報複”,淺薄得令人發指。
所謂的“驚悚”更是漏洞百出。好友離奇慘死的橋段毫無新意,要麼是電腦屏幕突然彈出鬼臉,要麼是黑暗中伸出一隻手,套路老得能追溯到十年前的低成本恐怖片。作為恐怖元素核心的“網絡詛咒”,既沒有設定上的自洽性,也沒有視覺上的沖擊力——瑪麗娜的鬼魂一會兒在電腦裡爬,一會兒在現實中飄,仿佛一個沒有KPI的臨時工,怎麼吓人怎麼來,完全不顧邏輯通順。對比同類型的《解除好友》,後者用電腦屏幕全程叙事,把網絡恐懼玩出了新意,而《好友請求》隻會用廉價的血漿和尖叫填充時長,簡直是對“恐怖片”三個字的侮辱。
演員的表演更是災難現場。阿莉西娅·戴柏南·凱裡飾演的勞拉,全程隻會瞪大眼睛、張大嘴巴,把“驚恐”演成了“呆滞”;其他配角更像是移動的死亡道具,沒有任何性格鋪墊,死得比外賣還快。唯一能讓人記住的,大概是那些毫無意義的特寫鏡頭——電腦屏幕上的紅色警告、突然變黑的攝像頭、緩緩彈出的聊天框,這些本可以營造懸疑感的元素,在導演的濫用下,變成了讓人審美疲勞的視覺噪音。
豆瓣6.1的評分,好于57%的驚悚片、73%的恐怖片,隻能說明這類題材的及格線已經低到令人發指。《好友請求》就像一道用過期食材做的快餐,看似有“社交恐懼”的噱頭,實則全是添加劑的味道。它既沒有恐怖片該有的窒息感,也沒有現實題材該有的深刻性,唯一的作用大概是提醒觀衆:取關需謹慎,但比這更可怕的,是花錢看一部毫無誠意的爛片。
如果說恐怖片的意義是讓觀衆在驚吓中反思現實,那《好友請求》隻做到了前半部分的劣質版——它确實能讓你吓到皺眉,但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尴尬和失望。當一部電影把“網絡詛咒”拍得比朋友圈的心靈雞湯還敷衍,大概也隻能靠“非死不可”的譯名,勉強蹭上一點話題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