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最終篇,艾倫說“為了獲得自由,我要奪走世界的自由。”卻又說不會奪走三笠阿爾敏他們身上的任何東西,“你們是自由的”

看到這裡,我終于明白之前對艾倫所有的不理解都來自于對他的誤解。

艾倫從來就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艾倫所有關于自由的觸動來自于阿爾敏對高牆之外的向往,自由就象征着阿爾敏書中的牆外世界,但與阿爾敏的向往不同,他追求自由是源于對高牆之内的生活的厭棄。獲得自由,就意味着過上與牆内完全不同的理想生活。

而當真正走出圍牆之外,艾倫的自由卻失去了容身之處,夢想的世界隻是另一個人類用仇恨所築的高牆,城牆之内沒有自由,城牆之外也沒有自由,自由似乎從世界地圖上消失了。

與艾倫對自由理解的表征化與具體化相對應,艾倫對自由的追求也一直是通過征服來得到的。

巨人限制了通往牆外的自由,那就消滅所有的巨人。在最初得知一個叫瑪雷的國家威脅着帕拉迪島的生存時,艾倫的反應是指着那片将他們與世隔絕的海發問“穿過那片海,就能獲得自由了嗎?”可見,艾倫認為,自由是通過力量清除障礙所實現的。

這樣一來,當他發現,世界對帕拉迪島的仇恨很難輕易消解,而所有的解決方案都不可能帶來永久和平的時候,選擇發動地鳴消滅帕拉迪島外的所有人類,也并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

既然隻要走出高牆就能擁有的名為“自由”的理想世界在這個地圖上任何一處都不存在,那麼就隻有自己去創造,那麼也隻有毀滅現有世界,才得以創造新世界。進擊的巨人代表着自由,艾倫也的确貫穿了他對自由的追求。

但是這始終是一種消極的自由,從始至終艾倫的自由裡都隻有他自己,自由的目的隻是為了他心中的更好世界。而當自由隻是自我的為所欲為時,那必将侵犯他人的自由,這也就意味着不自由。

所以,艾倫哪怕在已經得知自己所有選擇,哪怕他自己也不願意對人類進行大屠殺,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選擇,他已經被自己所追求的自由所決定。對艾倫而言,自由是最重要的,絕對處于第一順位的,而這份自由又隻有通過消滅帕拉迪島外的人類才能實現,他并不相信其他任何自由的可能性,發動地鳴踏平世界就成了他不願意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就像他為了掙脫命運想不救那個陌生男孩卻最終還是救下了他一樣,救下最終會被自己殺死的男孩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他的正義感不允許他見死不救。他無法掙脫的東西不是命運,而是自己所認為的絕對正确的觀念,其中就包括自由。

艾倫也并不是一個對世界和人類懷有熱愛的人。

他的關心始終是圍繞着他所生活的世界的。這并不是說他對自己生活世界之外的人冷漠無情,而是在他心裡,人根據親疏關系的不同是有先後順序之分的,為了他前排順位的人們的幸福,後排順位的人是可以犧牲的。

這種先後順序也體現在他的自由觀之中,為了自己的自由,世界的自由是可以犧牲的。但同時他卻保留了自己同伴的自由,也就是說,在艾倫這裡,隻有自己的朋友們才能享受到與自己同等地位的自由,其他人自由與否并不重要。

但同時艾倫也是一個具有十分強烈的道德感和正義感的人,艾倫對自己選擇踏平人類表現出的矛盾與痛苦的情緒在于這件事是不道德、不正義的,而并非來自對侵犯他人自由的負罪。

而也正是這自我自由的極度擴張,對自由的表面化理解和巨大的道德感,将艾倫送進了由自己編織的自由之牢中。他不是無法反抗命運,而是無法反駁自己。

作為最初送給艾倫自由種子的人,阿爾敏是不會認同艾倫所理解的自由的。阿爾敏的自由開端于自我生命的探索,起源于對世界的向往與熱愛。自由在阿爾敏這裡不是一個具體的高牆之外别有洞天的世界,而是在知道所有世界真相時,仍然去面對的勇氣和去對話的信心。

此前看動漫時,我一直将艾倫當成自由精神的代表,所以我雖然能接受他的選擇,但卻無法理解他為何做出這個選擇,一個真正向往自由的人,為何會這樣漠視他人的自由,為何會成為一個極端民族主義者?

看完完結前篇我才好像有點真正摸到了艾倫這個角色的邊,也好像真正有點摸到了這部作品的邊。

當然不論是否我真正摸到了邊,我從來都不認為後來的故事和結局是爛尾,大部分指責爛尾的人隻是因為這不是他們理想中的故事結局而已。而若進擊的巨人真的以讀者所希望看到的故事來結局,那恐怕才會是真正的爛尾,也會掩蓋這部深刻而經典作品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