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鱿鱼游戏》系列的拥趸,我始终欣赏其核心魅力:
将极端生存游戏作为一面棱镜,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冷酷法则、人性在绝境下的复杂光谱,以及在高压竞争中迸发的求生智慧。
第一季的震撼力,正源于它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残酷场域,迫使角色(以及观众)直面最原始的生存博弈——
背叛与信任、自私与牺牲、本能与算计,这些抉择背后往往交织着深刻的社会隐喻和令人脊背发凉的真实感。
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游戏”,更是人性在规则扭曲下的赤裸展演,以及对现实竞争社会的残酷寓言。
然而,《鱿鱼游戏3》却令人遗憾地偏离了这一核心价值。它的问题不在于“残酷”的消失,而在于支撑这面“棱镜”的基石——**叙事的严谨逻辑和角色的深度刻画——出现了严重的崩塌。
最突出的症结是“降智”情节的泛滥。
为了强行推动剧情或制造廉价冲突,关键角色屡屡做出违背基本生存本能和此前人物设定的愚蠢决策。这不仅削弱了游戏的紧张感和可信度,更彻底瓦解了“靠智慧生存”这一系列立足的根本。当角色的行动不再源于对环境的认知、对规则的利用或精明的算计,而是服务于编剧生硬的目的时,极端情境所提供的观察人性与策略的“实验室”便失效了。
我们无法从这种不合逻辑的“求生”中学到任何关于现实世界博弈的洞察,因为它本身已脱离了现实的引力。
更令人失望的是“廉价圣母心”的泛滥。
我并非反对作品展现善良、牺牲或道德挣扎——恰恰相反,第一季的魅力正在于其道德困境的复杂性与代价的沉重性。
阿里对信任的坚持、尚佑在友情与生存间的撕裂、姜晓冷静下的温情,其力量都源于情境的极端压力与选择的巨大代价所形成的巨大张力。
而第三季中,主角团一系列的“圣母”行为都缺乏足够的动机铺垫、心理挣扎或对残酷环境的清醒认知,显得突兀、悬浮且充满说教意味。
这种“为善而善”,剥离了极端环境下道德选择的艰难性与灰色地带,不再是在探讨人性光辉如何在深渊中艰难闪耀,而是用一厢情愿的“善意”涂抹掉了生存本身的狰狞与智慧求存的必要性。
这不仅是对角色智商的侮辱,更是对观众理解复杂人性能力的轻视。
《鱿鱼游戏》曾是一面锐利的棱镜,逼迫我们审视规则、人性与生存的残酷真相。而《鱿鱼游戏3》却用“降智”的情节和“廉价圣母心”的糖衣,模糊了这面棱镜。
它牺牲了智慧博弈的深度与人性挣扎的真实感,换来的是叙事逻辑的崩坏和主题表达的肤浅化。我们期待的,是在虚构的极端中寻找现实的倒影,而非在失真的童话里被强行灌下脱离语境的道德安慰剂。当智慧让位于愚蠢,深度沉沦为浅薄,这面棱镜便失去了它最初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