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色彩飽和度,中心構圖法,大量的固定機位或橫移鏡頭,大家也都能看出來很明顯地在美術風格上對韋斯安德森的模仿;鄉村裡的藝術追求,城市來的支教老師,班裡被排擠的主角小學生,聚焦階層差距,城鄉二元,一首貫穿全篇的經典老歌等元素,很難不讓人聯想到80年代台灣的《魯冰花》。
過于追求形式的導演并沒有講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破碎的片段也并沒有多少意蘊豐富的藝術感,許多内涵都流于表面意義不明,整個片子充滿割裂感。片尾女老師把這部短篇放給在城中村生活,家裡有留守兒童,“屋裡沒有空調”的農民工看,農民工們鼓起了掌。更是讓片子想表達的對于階層差距的控訴顯得幼稚可笑,脫離實際。(你故事裡真的想讓存在的問題引起關注不應該像導演您一樣拿去給布爾喬亞們看,拿去外面的世界參賽嗎?笑)一個推遠的鏡頭讓聳立繁華的高樓和低矮破敗的城中村形成對比可遠遠不是批判。
看來能自掏腰包30w拍短片并且拿去國外參賽的本科生确實對底層生活還是臆想狀态。“緻敬”的美術風格,故事也沒講好,我們确實不該對一個本科生苛求過多。但是導演以自掏三十萬,國外獲提名為由對自己的片子拿不到一等獎而憤憤不平也大可不必(這樣的态度也與她口中堅持自己的想法的态度格格不入)。如果真的想拍一些有意義且能得名的好作品,建議導演還是虛心一些,多體驗體驗生活,風格和劇本内容多多原創吧。
大可不必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