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看了第七季第四集《玩物》,回過來看了這一部電影,非常有意思。

《玩物》那一集,與這部電影是有關聯的,不過算不上是續集。《玩物》講的是另一個遊戲,這部講的是潘達斯奈基這個遊戲,當然這倆遊戲都出自于一個公司,且與科林有很大的關系。

總結一下,這部電影主打平行世界,以及劇中劇的套娃,其中還抒發了作者寫稿策劃的心酸曆程,以及對影視和遊戲評論的嘲諷心态。

科林要把男主從“洞”中帶出來,結果就是嗑一發緻幻劑。磕完之後,就突破這個世界對人的限制,所有事物都栩栩如生。

人所能感受的世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感官的作用而已。人從本質上是無法真正感知外部世界的,其實外部世界都隻是想象而已。緻幻劑可以扭曲感官,從而産生不同世界的體驗。你說緻幻劑産生的是幻覺,但是現實世界又如何證明不是幻覺?真實如果存在與感官之中,那麼幻覺又何嘗不是真實?

第七季第四集《玩物》,也有磕緻幻劑的情節,由于磕了緻幻劑,主角才能聽到數字化生命在說什麼。如果不看本片,那麼《玩物》這一集有點跳脫了。

吃豆人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強迫症一樣的通關之後,下一關還是繼續吃豆,無始無終。在現實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這些既定路線總是讓人産生一種幻覺,以為隻要做了這些就可以輕松下來了,人生大事就解決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吃豆人一關接着一關,而現實世界中的人也總是在辦完某事之後,強迫自己去幹别的事情,否則就會空虛無聊痛苦。

主角與科林磕完緻幻劑,就來到了陽台,這裡開始探讨死亡。其實對于死亡,本劇是戲谑的。因為平行世界的存在,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誰也不知道死亡之後是什麼,也許又回到了原點。這就有點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既然世界是無意義的,那麼做什麼都可以!生命就如同吃豆人一樣,這局結束了,開啟下一局而已,也沒啥的。

創作的過程,總是痛苦糾結的,甚至要經曆好多次精神崩潰。遊戲公司也并不在意,而是在意什麼時候交稿。同時,評論者們也寫着各式各樣調侃式的評論。

本劇的編劇,把創作的艱辛寫了出來,把可能遭到的各種評論也同樣寫了出來。這同樣是本劇編劇對創作和他人評論的戲谑行為。不被看好,也是理所當然的吧,據說就連本劇男主演員一度都受到各種外界評論的困擾,而且本劇分數都還不到7分。

在平行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發生,然而每一個世界雖然看起來都是具有無限可能性的,但最終卻隻有一種可能性,這又有一種決定論的意味。這又是一種命運的玩笑。一切結局又早已注定,顯得無奈,顯得宿命論。

第七季第四集《玩物》講的是本劇十年後的事情,科林給了《玩物》男主角遊戲,讓男主巧妙的偷走,并且讓這個遊戲産生了新的後續,還是挺有趣的,雖然與這部電影完全是兩個故事,隻是有關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