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更喜歡知否的劇版還是書呢?
劇集改寫了穿越的設定,擴寫衛小娘之死,着重了原生家庭,成為明蘭的人物底色和之後的行為動因。
書則将此事作為依依穿越來的背景,開篇的治家理念和官場以及閨中心機寫的很有意思。場面化矛盾直出,細膩寫老太太和盛纮治家場景,明蘭小孩主視角,大段心理寫的很有意思。
書是半文白的筆法,明蘭是純現代思維,和古人古人咬文嚼字的對話碰撞,我自己很喜歡這種風格。
劇擴寫了忠仆小蝶以及與小顧二的相逢,強化了很多矛盾沖突,追求蘭絮因果,很喜歡蝸牛講解的衛姨娘的處世哲學,惋惜她無解的死局,共情質問局保不住小蝶(百口莫辯)的無奈。
不同的女主形象
書中女主這種無所謂釋然是完全灑脫的道家心态,秉持随遇而安,強調心寬體胖,完全貫徹了作者認為“關心則亂”的心态。
劇則完全改變了女主的性格,傳達了另一種價值觀,扮豬吃虎,呈現的女主更多是“不得不”,始終在隐忍——“忍”的哲學。女主自始至終有苦楚和心結,直到她精神弑父的最終爆發。
無意評判兩種價值觀,隻是原著的人生哲學并非一無是處,那種幽默诙諧面對人生境遇的态度我也喜歡,想到了星漢燦爛的嬢嬢,她們是同一個靈魂。
劇版加入了導演組的理解,演員的闡釋,經曆多重轉手,對作品進行再闡釋。但我很反感什麼言論知否書裡面的價值觀差,劇版升化,不過是不同的闡述角度,無謂高低,但始終是先有雞再有蛋。
可能因為劇集增加了宮變的政治劇情,所以讓人覺得有“大格局”。
但現在的文學都由宏大的曆史叙事主義轉向了新曆史主義,個人面對時代的浪潮下的自由選擇也不應該被忽視。
導演加入了男性看到的權力,階級,地位,反封建,但無蓋于知否閃耀的“女性價值”,試問有多少人 不是因為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而愛上“知否”的呢?

ps先看的原著,現在因為蝸牛的拉片也喜歡上劇集。書裡很多場面很經典,還有細膩的心理描寫,如果能一幀一幀還原拍出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