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乘船而去」把一屋子(不到十個)文藝男(對居然都是生理男性)看到啜泣的電影。跟昨天的越劇片同樣,有浙江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強烈建議吳語區小夥伴觀影,如果你對社科人文這方面感興趣那更好。在廣州排片是真少。

它不僅是一部當代的影像版「鄉土中國」,而且對成書的那個年代也有回應(和價值取向上的反擊)。面上的主題是老者醫療與生死觀念,這足以讓我暴風哭泣了;片中外婆的造型設計,簡直和我的孃孃(奶奶)與外婆一式一樣,甚至孃孃同樣是患瘤走掉的。更何況全片的浙普代入感過分強了,時不時要繃住因口音而起的笑。

(後面有劇透~)在主線之外,它也涵蓋到現今長三角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不限于圈層方面:潤人、女權、性少數(有多處暗示);空間與城規方面:無障礙公共設施缺乏、鄉村振興與士紳化,産業分工與分級,城鄉撕逼(劃去)城鄉融合;文化方面:中西新舊的喪葬習俗、童養媳制度(真·鄉土中果)巴拉巴拉。

【老一輩】影片開幕,外婆的口音就和旁人不一樣了,聽上去有江淮甚至華北氣息,我最初以為是很普遍的北方演員口音權威的問題。但是後來江蘇老登的出場,打消了困惑,而且方式特别巧妙:初登場隻說是“弟弟來看你了”“如果當時你不跑,也是江蘇的城裡人”;直到後來遊船講述往事,才說“我當時小,不懂男女之事。想不到我的姐姐,竟是将來給我做媳婦的“,這時配合上風雨欲來的天氣、低音震耳的聲效,插着氧氣管的外婆突然發病,這個展開太贊了。不僅解決了口音困惑,也服務了外婆南下追求幸福的人格突破,強化愛之主題與船之意象。

【中生輩】姐弟之間因為經濟地位的懸殊,和自身圈層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對老人病後是積極或快樂治療,産生争執。這也是邦邦在去年所經曆的,重現熒幕。再說這個導遊弟弟,從他的耳釘、絡腮胡以及催婚相親情節可以讀懂,他是一個性少數的角色。難能可貴的是,導演(似乎是一個順直男)沒有把他的性少數屬性作為一個死标簽,性少數群體的無家可依、難尋歸屬、浪迹天涯、理想浪漫的行為與心理特征,是作為主題的良好補充出現的。最終這個角色的結局是繼承已故外公的木工手藝與造船理想,算是找到了一份歸屬,也把船的意象推到另一層面:船行千裡,終有一泊。他和搞鄉村露營的女生交談那一段,我是保持微微笑看完的,這什麼閨蜜夜話啊!以及他問姐姐:爹爹把對大哥的期待放在了我們身上嗎?姐姐回答:是的吧,他希望我們有出息。其實這裡我讀出了另一層意思:關于傳宗接代這個“期待”,其實是他不願回應的(可能我過度解讀了)

【新生輩】濤濤和燦燦(是叫這個名嗎)燦燦是上海(與美國)精英教育體系下的乖乖女,她說:我有時很羨慕哥哥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濤濤在橫店(或是象山)影視城逃學跑龍套,他最後真的回家了嗎(這裡我沒太看仔細,因為他在床邊叫外婆的場景我已經是淚眼婆娑了)。不過最後他在片場,見到已故的外婆正在微笑注視,其實他回不回去無所謂了,外婆年輕時追求新生活的冒險精神,已經傳承到第三代身上了。

總結:很棒!也許會二刷。第一次發布影評,如有不對的地方,請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