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近兩年的很少追新劇了,大多是靠以前的老劇當下飯菜。山海情、大山的女兒和今年的山花爛漫時是個例外,不僅因為還原的口音、出彩的演技和還原的布景,還因為其中的精神内核很容易打動我這種人。
山花9.0是它應得的,要誇的東西太多,隻能分點寫。
一、劇本
好的劇本要有連貫的邏輯、立體豐滿的人物和鮮明的立意,在我心裡,山花都做到了。
1.先說人物,劇中人每一個人都是豐滿立體的,沒有扁平的偉光正,也沒有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壞。每個人,從主角到配角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為邏輯。

(1)張桂梅校長不必說,她是偉大的,是了不起的戰士。正因為她的無私奉獻難能可貴又稀少,所以才會覺得她偉大。
我記得職業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在她身上就有這樣的精神。山花裡的張校長是多麼真實的一個人(這裡要感謝宋佳老師和張校長同住了一段時間,呈現出了一個真實的張老師),她不是成天苦大仇深皺着眉頭的怨婦,她是樂觀積極的人。創辦一個學校很難,創辦免費女高難上加難——從招生、招老師到買設備、授課,凡此種種全是困難。不是說張校長不怕困難,而是她有一種樂觀的精神和遇到事情解決事情的态度,單這一點就很讓我敬佩。她總是有執行力的,她會在困難面前爆粗口,會去“化緣”,會被豆花米線的老闆和省裡的資助感動到淚流不止。這就是真實的人,會為困難發愁,但也會有解決困難的勇氣。她也是與時俱進的,從劇裡請女孩子們喝奶茶就能看出來,她是個很可愛的人,是一位有信仰、樂觀的戰士,而不是個别作品中那種愁苦怨婦的形象。
當然,人無完人,劇裡的張校長有她的局限,譬如一開始對老師們的關心不夠等問題。但瑕不掩瑜,局限并不能否定她的貢獻。
(2)第二個想寫的人是蔡虹,一個有點争議的人物形象。
編劇好就好在,沒有讓所有人都成為一個模闆的産物,而是寫出了現實困境。蔡虹是許多普通人的縮影,寒窗苦讀十幾年考上一個好大學,就為了找一份工資待遇好一點的工作。這有錯嗎?這當然沒錯。批評她是件很荒唐的事情,正如她說的那樣,不是所有人都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勇氣,工作然後取得報酬,這是最正常不過的訴求了。有人說她不該對學生那樣說話,她的态度有問題,但結合劇裡的處境也可以理解。她實實在在幹了事兒,學生上課不認真聽,工資待遇沒到位,衆多情緒積壓在一起有那樣的反應很正常。不是說肯定她的這種行為,而是覺得即便是老師,也不可能無時無刻無所不在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蔡虹是一個年輕老師,她有這樣的委屈很合理,這是一個鮮活的人應該有的情緒。不應該把她打成反派去指責她,也正是因為她這樣的普通人更多,才能讓人看到堅守在那裡的老師有多了不起。
(3)群像
這部劇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很有意思。周善群、馬永強,兩個會照章辦事但在關鍵時刻十分頂用的領導;蔡師傅,一個背後蛐蛐人但是會為女高發聲的普通工人;嚴莉,一個表達能力不太好卻會在接孩子們上學的路上摔進泥濘的年輕姑娘;推着小車,自己生活也不容易卻願意獻出綿薄之力的豆花米線老闆娘;還有黨代會上的記者、副書記、廁所燈神兼搞笑擔當姚小山、崇拜秋瑾和呂碧城的魏庭雲、陪伴八年的陳四海、始終支持朋友的方瓊……
他們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普通人,有時候畏畏縮縮,有時候卻又能挺身而出。他們有自己的小算計,卻也有人性的閃光點。這部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張校長,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背後默默支持她的小人物。團結就是力量,因為他們,女高才得以辦成,也因為他們,才有這樣的力量為大山裡的孩子撐起一片天。
二、精神
這是這部劇的内核,也是這部劇最打動我的地方。劇名山花爛漫時應該取自教員的那句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山裡的女孩子們就是山花,她們有機會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那一天就是山花爛漫的時候,那個時候,張校長會在她們中間笑,會為了她們真心實意的開心。
這部劇敢拍,最重要的就是劇裡的精神
(1)信仰從不是難以啟齒,信仰是人的力量源泉。
跟dang走,信仰共産主義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情嗎?不是!張校長的信仰源自于dang,給她支持最多的也正是一級一級的dang組織,八個人中的六名黨員能讓她安心,也是她堅持下去的定心丸。我不理解個别作品把信仰的力量矮化為特定個人的意圖,不否認張校長的丈夫對她是有影響的,但将最根本的信仰力量全部歸于個人就難免顯得心虛了。山花做得很好,它敢拍,敢把信仰呈現出來。
(2)組織的支持。這一點很多劇都不拍,似乎幹部形象總是反面教材一樣。本劇“鐵三角”:馬永強、周善群和張校長,真是非常可愛的三個人。馬永強有好多小九九,可是他也有一腔熱血。他老說“有流程有流程”,卻還是會果斷拍闆下決定。周善群也是,被拉去當吉祥物也沒有什麼怨言,在大雨裡接孩子們上學也有他的身影。劉副書記也很好,會解決事,會給支持…其實有很多這樣的幹部,雖然他們平時有些圓滑甚至形式,但不影響他們在關鍵時刻有責任心,能扛事。
(3)精神的傳承。001号谷雨的回歸看得人熱淚盈眶,放棄昆明的趙曉雷也是。谷雨之前有魏庭雲,魏庭雲之前有張桂梅校長。我想傳承就是這樣的吧,是一代一代的努力建設,是一代一代的薪火相傳和雙向奔赴。華坪人沒有放棄張老師,張老師也沒有放棄華坪的女孩子;受女高影響走出大山的女孩子們最終又回到家鄉或者前往各個崗位上将這樣的精神傳遞下去。她們中有的是戍邊軍人,有的是人民教師,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每個人都又把那種精神傳遞了一點。這樣的薪火相傳真好,真讓人感動,它又讓我回到還不是毒婦的時候了。
現實裡的張校長曾經提到過,女高的孩子們幾乎每個人都會把第一個月的工資回饋給女高,盡管張校長讓她們先和家人分享,但她們還是選擇回饋給母校。傳承的意義不過如此,代代相傳,代代希望。
三、劇組和演員
這是不能忽略的一點,也是很值得誇獎的一點。劇組結束後向華坪捐贈了600w,宋佳個人100w,劇裡劇外,都很好的劇組。
宋佳為了真實,特意去和張老師住了一段時間,很多下意識的小動作就是張老師平時的習慣;黑闆上的粉筆字、查早戀、搬卷子…非常多的細節都做得很好,這也就讓人能連貫看完,不至于跳戲。除此以外,每一個配角的演技都在線,演得很自然。尤其谷老三,看第一集的時候氣得人牙癢癢,簡直想沖進電視把他暴打一頓。
編劇還會在戲裡開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玩笑,譬如宋小花、袁子彈等諧音梗。
去年大山的女兒沒得獎真的很遺憾,希望明年山花能拿遍獎項。
四、記憶猶新的片段
第一個就是開學那天下大雨,大家去接孩子的場景。這讓我想起大山的女兒裡,文秀書記帶領村民摘枇杷送出山的那一幕。兩個場景重疊在一處,讓人想到長征,那是為了希望而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第二個是籌款。豆花米線讓人心酸。賣豆花的老闆也是一個艱難生活的中年婦女,可她卻願意在那個時候伸出援手。數目雖小,情意卻真。
第三個是孩子留老師的那一幕。看那一集會和胡老師、嚴老師一起流眼淚,基礎差不是她們的錯,她們都是很好的姑娘。
最後是錄取通知書和趙曉雷吃餃子那裡。張校長對那些無家可歸的孤兒來說就是媽媽,她看着他們長大,送孩子們走出大山。錄取通知書輕輕一張,卻承載了這麼多的希望,即便是劇外的我也覺得無比珍貴。

最後就是,最近刷到了一些很抽象的言論,抽象到令人費解的程度。對于某些言論,隻能用魯迅先生1925年《蒼蠅和戰士》中的那段話來回複: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牠們。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牠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确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