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某個角度看,是我們心理世界的一種象征,我們可以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去體驗某些人的一生,而總有些人物會讓我們印象深刻,以至于電影結束,餘味猶在。
電影《周處除三害》中的主角陳桂林是一個有争議的人物,他亦正亦邪,敢愛敢恨,以惡制惡,但也濫殺無辜,觸碰法律紅線,最終走向自首,完成對他而言有意義的一生。但也依然喚起了我們很多喜愛、欽佩、欣賞的情緒,以及有關于人性本身的追問。
那麼,從心理學的視角看,我們為什麼會喜歡他,或者他究竟喚起了哪些我們重要的感受?
1.攻擊性也是生命力的體現
電影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殺伐果斷,我們每個人内在都有攻擊性,而我們可以借助陳桂林這個角色,感受那種憤怒、惡意被釋放的感覺,它可以不必壓抑,敢愛敢恨,敢作敢當,感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快意人生。
而從心理發展的角度,攻擊性,它貫穿我們的整個成長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在被侵犯時劃分邊界,被傷害時保護自己,被冒犯時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尊嚴。
而過度的壓抑,也會使人失去心理活力,或者把攻擊指向自己,久而久之容易産生抑郁。
所以特别建議平時容易壓抑自己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可以通過健康安全的方式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

2.有血有肉,複雜多元的人物更容易觸動我們
看到人的複雜性多元性,有善有惡,這也是我們普通人的常态,鮮活豐富的形象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并獨具魅力(從心理學角度,一個很優秀的人,有一些小瑕疵反而很可愛。而一個原本惡的人,有一些真誠和善良,也更吸引人)。

...

3.本質上,我們都渴望簡單,純粹
阮經天在采訪中說陳桂林是水瓶座的人,非常天真、單純,因為對世界抱有極強的純粹的期待,才會用極度的惡來反抗。
雖然随着成長,我們可以很好的适應社會規則,知道世界上不僅有黑白,還有灰色地帶,但像孩子般擁有純粹的愛和恨,依然會打動我們,因為我們曾經都是孩子,我們曾經都無條件相信過,更重要的是,人的本性其實是不太喜歡思考的,我們都喜歡簡單幹脆,這樣我們更容易做判斷,這也是成年世界比較累的原因,有句話說,孩子才論對錯,成年人隻講利益,如果不是迫于現實,我們何嘗不想做一個無需考慮現實利益,隻論對錯的孩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