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鳄魚波鞋走天涯》通過孩童的視角,講述了一個關于救贖的故事,感人至深,這部電影的劇作極為精良,恰到好處的講述這友情,親情的普世的價值觀,讓全世界的影迷都為之落淚,更是被改編為《生命的藥方》一文,選入我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當丁達爾效應出現,光就有了形狀,影片中的艾瑞克就像是那束光,而德斯特就是讓他呈現出美好光芒的膠體,直到二人相遇,才尋到了彼此生命的意義。
《鳄魚波鞋走天涯》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高達9.1,僅有不到五萬人次看過,屬于冷門佳作。通過孩童的視角,以艾滋病為切入點,講述孩子們眼裡的絕症,其前期叙事最核心的主題就是對于生的渴望,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也要锲而不舍的尋找,然而到了影片的後期,主題則轉變為對于死亡的釋然,當然,這種轉變之所以順暢可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主視角在兩個孩子的眼睛裡,他們對于死亡沒有很清晰的認知,能夠輕描淡寫的去玩死亡的惡作劇,這種澄澈透明的世界,給導演的創作增添了很多可能性。得艾滋的小男孩德斯特在旅途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什麼也沒有看到,因為來自宇宙的光,比最黯淡的恒星還要微弱。無限寒冷,無限黑暗。有時候,要是我醒來,一片漆黑,我就會非常害怕,就像我已經在天上一樣,我再也回不來了。”這就是孩子的生死觀,他恐懼的不是死亡,甚至不是未知,而是别人口中的死亡,天上是一個星光黯淡,孤苦伶仃的世界,他将再也無法見到自己的親人。而這時候,艾瑞克的一番話帶給了他安全感,讓他不再這麼畏懼死亡,同時坦然的接受了自己有一天将會離開這個世界。這其實就是這部電影劇作的精髓之處,把孩子眼裡的世界描繪的清晰動人,讓整部電影都活了起來。接下來我将通過三個關鍵的情節點來分析這部電影。
關于兩個主角:
這個闆塊我想要分析的兩個主要情節點,是德斯特的出場方式,以及艾瑞克的人物形象是怎麼立住的。
關于德斯特的出場方式,很是獨特,首先是艾瑞克被同學嘲笑為同性戀,這時候引出了他有一個新鄰居,是和他們年紀相仿的一個男生,而艾瑞克則是回避這個問題,表示自己并未和那個男生有過交流。短短幾個鏡頭,兩句對話,就把艾瑞克的處境很清晰的告知給了觀衆,他被同學孤立,身邊沒有朋友,甚至被嘲笑是“基佬”,這也就促進了後面二人的相遇,兩個孤獨的靈魂在最需要陪伴的年紀相遇。
而德斯特這個角色的正式出場,在一個很值得說到的畫面裡,艾瑞克正在焚燒他的玩具,隔壁的德斯特傳來咳嗽聲,艾瑞克則是在懷疑德斯特在偷看他的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艾瑞克的自我保護意識極強,自尊心也很強,他畏懼别人看到他焚燒玩具的行為,覺得這件事在别人眼中很可笑。德斯特的回答确實他在做泥巴堡壘,艾瑞克這時說自己在種菜,随後他與德斯特展開交流。不過在這場交流中,德斯特從頭到尾沒有露面,艾瑞克也恰巧提到德斯特是艾滋病的患者。德斯特的神秘感瞬間強了起來,大家對于這個角色的好奇心也愈發強烈,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艾滋病小男孩,能夠若無其事的在院子裡玩泥巴,他為什麼回得這個病,他的家人又會是怎麼樣的?一牆籬笆,将懸念完美設置出來,這個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小男孩完全吸引了觀衆的想象力。而這裡給了艾瑞克幾個主觀視角,通過籬笆的縫隙,展示出德斯特的身體,唯獨沒有把他的臉露出來,這段的鏡頭語言非常犀利,看似把這個角色交代出來,讓大家看到,但是這種不露臉的處理,反而使的這個角色更加神秘。所以在揭曉角色的那一刻,應該可愛的小男孩,灰頭土臉的走出畫面,這個小男孩患有艾滋病,觀衆會很仔細的去打量他,并與之共情,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難過。也使的整部電影的哀郁氛圍初現。
對于另一個主角,艾瑞克,他的人物形象導演算是大費周章的描繪,使的這個角色站得住腳。布萊克施耐德曾在《救貓咪》一書中寫到:“在主角出場的時候,他必須做些什麼事—比如救一隻貓咪,同時讓我們,也就是觀衆,喜歡上了這個人。”
在這部片裡,艾瑞克最明顯的一個救貓咪行為,就是在他和德斯特在超市買完東西,他推着德斯特被一群混混圍追堵截,他應該面對這件事臨危不懼,有理有據的表述德斯特的困境,幾個混混被他的語言打動,決定不再欺負二人,但是此時的艾瑞克,并沒有因為别人放過了他而感激那幫混混,而是趁混混走了,拿手上的石頭砸那個混混,随後抓緊帶着德斯特逃跑。這個情節點其實有些跳脫,很多人不能理解男主的行為,明明已經逃過一劫,卻還要去惹事生非,讓人捉摸不透。可是大家沒有想過,就是因為艾瑞克這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性格,才讓故事的發展有了無限的可能性,首先從這個小細節可以看出,艾瑞克絕不會讓朋友吃虧,面對欺負他們的人,他一定要想辦法報複和反擊,在後面兩個人被遊艇上的人抛棄,艾瑞克上遊艇偷錢這個橋段展現的尤為生動。同時,這裡艾瑞克的随機應變能力,不卑不亢的精神屬性都很明确的展現了出來,在後面他做的一切也都完全是這種處理方式,生病的德斯特能夠從中獲得極大的安全感,這樣才可以促成二人給德斯特尋找生的機會的那場旅途。艾瑞克能夠拿的出帶朋友尋找那一線生機,找到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帶着他向死而生的魄力的人,這種人物性格,也就讓接下的故事發展充滿可能性,奠定了二人相互救贖的基調。
關于德斯特的死:
整部電影最值得說到的一個情節設定,就是德斯特的死,在他倆之前的一次聊天中,艾瑞克把自己的鞋子交給了德斯特,照應電影名,《鳄魚波鞋走天涯》,我想那隻玩偶鳄魚就象征着德斯特,而波鞋則是象征艾瑞克,鳄魚在這場旅程中,随時可能消失不見,對應電影裡兩個人的歸途時,鳄魚就已經不見了。但是這隻鞋子,德斯特直到死都一直留在身邊,意味着艾瑞克對于德斯特是一種不離不棄的态度。艾瑞克是一束光,平時肉眼不能見到,而當他遇到了德斯特,才變得有了形狀,那種炙熱的溫柔,是送給德斯忒生命終章最好的禮物。
在醫院都那場戲裡,導演用了一個很純真的戲碼來诠釋德斯特的離去,如同狼來了這個故事的惡作劇,在艾瑞克和德斯特玩了三次之後,終于,德斯特真的死了。不過在這段戲裡,導演通過一個細節,來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在德斯特第一次假死的時候,護士說了一句:“我們都知道會是這種結果”,似乎德斯特的去世成了大家眼中的必然,這于兩個對死亡懵懵懂懂的小孩子來說,無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艾瑞克,這句話讓他回到現實裡,自己的朋友将會離開自己。此時,醫生的角色出場了,他狠狠的批駁了護士這句話,說自己不希望患者被判死刑,同時告訴德斯特奇迹會在他的身上發生。這讓最後時刻的德斯特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哪怕最後死去,也是在一次玩樂中,他走的很安詳。越是這種猝不及防的離去,越能帶動觀衆的情緒,讓積攢一整部電影的情緒在這一瞬間爆發出來,周圍的世界都失去了原有的運轉模式。母親為了照顧孩子所犧牲的一切霎時間清空,艾瑞克給德斯特想的遊戲完全失效,這就是死亡,告訴身邊的人,一切為了逝者準備的驚喜,都将成為遺憾。就是這樣一瞬間,導演用自己的生死觀為電影注入了靈魂。
《鳄魚波鞋走天涯》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兒童電影,它探讨的東西遠不止兩個孩子的純真友情這麼簡單,更是上升到導演對于生死的哲思,人與人的情感桎梏的解構,同時導演通過這個視角,來還原了人最初對于情感和死亡的認知,一種新奇的觀感,會使觀衆在觀影的過程中産生别樣的體驗。通過對于劇作結構和人物這幾個小點的分析,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部電影,感受到創作者的用心,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欣賞到這部電影,并且用心體會這部電影。
參考文獻:
(1)彼得·霍頓,電影《鳄魚波鞋走天涯》劇本
(2)布萊克·施耐德《救貓咪》
從劇作的角度淺析《鳄魚波鞋走天涯》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海底》舞台,憑什麼拿第一?
李克勤和黃潇的《海底》,憑什麼拿五公上半場的第一?按理說已經到五公了,打響決賽的最後一槍,所謂至關重要,李克勤一句:他的舞台打誰都不怕。還真就拿了第一,他們哪來的底氣?首先,肯定不用講的是李克勤本身的能力,兩個人合作的舞台,默契是必 ...
愛情短片
打開天文望遠鏡對面窗簾從不拉上五點鐘就出門,應聘牛奶工給我喜歡的少婦送牛奶我特意整理衣冠她衣衫不整我會偷偷帶走她昨天喝奶的瓶子随後繼續監視,窗外藍藍的月色刹車聲,她在憤怒,我卻狂喜牛奶灑落一桌,她不知道我在看她遙遠的與之共情,想要輕 ...
岩井俊二:不要留白 擊破美好幻想
今天在成都看了觀影團組織觀看的岩井俊二新作《kyrie之歌》,看完之後,影廳一片吐槽聲,确實岩井俊二這部拍的有些放飛自我了,大家不是很能接受這個從頭到尾各種撕碎留白和懸念的電影。大家都知道一件事,留白的作用,讓大家對留白部分産生或美 ...
密譚的主觀鏡頭試驗片
密譚的第二部長片,明顯的主觀鏡頭試驗片,同時穿插很多夢境和潛意識的叙事,奠定了密譚的整體風格,可以看出他在慢慢摸索自己的風格,鐘愛一些意識流叙事。這部片中大量使用主觀鏡頭,導演是一個非常擅長用鏡頭,聲音元素講故事的人,從開頭的鏡頭就 ...
是童年陰影版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也是真實的女性困境
說起家暴題材的影視作品,就很難繞開二十多年前的那部堪稱“童年恐怖陰影”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那會兒我才七八歲,跟着爸媽誤打誤撞在電視上看了幾集,結果晚上被吓到睡都睡不着,滿腦子都是安嘉和瞪大的眼睛和咬牙切齒的詭異表情,給我帶來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