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舒淇拍出這樣的電影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多少次扒開自己的傷口,定主題、寫劇本、拍攝、剪輯的過程中有多少次想到兒時的噩夢,再到上映後的宣發、采訪、交流,又多少次紅了眼眶。就像她說的,傷口永遠不會消失,隻是會結疤。
小櫻的經曆和我很相似,不過兒時的我确實比她幸福那麼一點。她會通過男人騎車回來的聲音判斷他有沒有喝醉,我會聽着他在樓下鎖車的聲音,“嘟嘟”兩聲後開始擔心,他敲門是什麼節奏,吃飯是什麼表情,會不會大發雷霆。
每一次男人擡起手,我都想閉緊雙眼,隻因為太熟悉。我不想看見母親淩亂的頭發,不想聽見她卑微的祈求和抽泣,可是為什麼呢母親,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心疼你的人,我覺得我們才是天然的同盟,為什麼你要把他加諸于你的痛苦再傳遞到我身上呢。
東亞家庭裡女兒常常扮演者父親的角色,照顧家庭、忙家務、陪伴母親。我跟小櫻一樣不止一次地提出為什麼不分開,為什麼要湊合過,答案卻總是“為你好”的搪塞。
我也會羨慕别人家的小孩,長的美,打扮得漂漂亮亮,記憶裡小時候我一直在撿姐姐的舊衣服穿,隻有老姨會給我買新衣服。我不是不喜歡芭比娃娃、毛絨玩具,隻是我太小就學會了不向你們索取,學會了所謂的“懂事”。我也想學跳舞、學唱歌、畫畫、書法、學一門樂器,但你們似乎總體會不到我的想法,父親母親啊,你們知道有多少人誇我寫字很有天賦嗎。
我的童年是在不停地比較和不停地自卑中度過的,我再也不要回去,因為沒有人會牽着我的手躲到杜鵑花叢下,沒有人會告訴我所有一切不是我的錯,不是因為有了我ta們才會不幸。我流了太多的淚,浸濕了以後太長的路,滋生的斑斑苔藓,不知何時能學牡丹花開。
不生孩子也是一種善良。
綜上,謝謝舒淇導演,謝謝你把無數女孩的故事搬上銀幕,謝謝你勇敢直面痛苦,謝謝你。
從《女孩》到女孩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