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視吐槽,大家說到重生文。我就想起我一直沒寫的觀後感,即《羅斯瑪麗的嬰兒》中所體現的中西巫術差異——器皿、載體。

中國把“人”分成兩部分,魂與魄。魂是精神,這大家都知道;而魄是體魄、形魄,即肉體。魂與魄相分離,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才有“丢魂”“叫魂”的說法;而靈魂永遠地離開了肉體,就是人的死亡。

所以中國才有墳墓、牌位。墳墓,就是靈魂離開肉體,而肉體又腐爛後,靈魂的新居所,又稱陰宅;而牌位,相當于簡化版的墳墓,一個靈魂的傳送點。在這種理念下,從商周到秦漢,墳墓的規模越來越龐大,抛開各種陪葬的日用品不說,以至于最著名的始皇陵甚至在模拟整個國家,就是要在墳墓中開辟另一個人間了。

而東漢佛教的傳入,在某種程度上補足了中國對于靈魂世界的一些想象。靈魂不再住在陰暗潮濕的墓穴中,而是前往另一個統一的世界,然後加入輪回,在現世重生。這種靈魂永恒不滅的循環設計,非常符合中國人的胃口,于是它很快被吸收進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并加以改進完善。從此中國人認為,肉體是可以被反複替換的,抛棄了也無所謂,但靈魂永遠是那一個。而圖謀長生的術士們從丹藥吐納,逐漸開發出“奪舍”之術來延長壽命,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早期道教常言“屍解”,實際上就是對魂離開魄的神話解釋,《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等注雲:“屍解者,言将登仙,假托為屍以解化也。”《無上秘要》卷八十七雲:“夫屍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練蛻也,軀質之遁變也。”

這其中表達了中國早期神話思維中,肉體僅僅作為容器,以容納精神,一旦精神離開肉體,猶如蟬蛻,反而得道成仙。

早期的神仙,也是繼承于這一理解之中,仙并非什麼大有作為之人,反而是脫離俗世隐居于山林之中,也和精神離開肉體(具象、世俗)是在同一邏輯之中。例如《釋名》記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仙”字古字作“僊”或“仚”字,解釋為:“仚(仙的古體),人在山上皃(貌)。”【某論文裡面的解釋,我懶得找資料,所以借用了】

而佛教與道教交融以後,仙與修仙也就不再局限于”這一輩子”,也不再僅僅是隐居山林。

最為鮮明的例子,就是明清神魔小說中對“怪力亂神”的讨論。唐僧是靈蟬子轉世,是“一個十世修行的好人”,正是轉世輪回觀念的體現,孫悟空的修仙雖為“鎖心猿拴意馬”,卻是實實在在的入世修行,而非出世。

正是佛道儒的融合,讓中國傳統神話思維中對肉體與靈魂産生了新的幻想,從道教的“屍解”,轉向了幾世修行。也從早期中國對長生不死、自由飛升的神仙形象的向往(早期遊仙詩),轉向了更多複雜的形象。

而“重生文”作為現代作品,也是在這種觀念下所演變出來的題材。肉體之替換——身體就是器,形而下的器的意義,在于容納作為形而上的道的代表的靈魂。無論是小說女主還是男主,能夠離開自己本有的軀殼,而進入他人的身體,都是早期中國神話思維中,對魂魄的認知。

而西方電影《羅斯瑪麗的嬰兒》的故事,則表現了不同文化下不同觀點。

《羅斯瑪麗的嬰兒》,又被翻譯為《魔鬼聖嬰》,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巫師想讓羅斯瑪麗生下惡魔的孩子。在這個故事裡羅斯瑪麗的身體作為器皿與載體,承載了世俗與神聖的融合。但是它并非是中國神話思維中,對魂與魄的二分。

這個觀念需要從希臘神學和三位一體來講。

希臘神話裡便有人類生下神子的内容,而基督教三位一體的理論更确認了,聖父與聖子是一體的,那麼很自然的,反基督的惡魔=惡魔之子。這裡面強調的反而是肉體與血的關系,正如同西方吸血鬼傳說中對血液的強調。

這樣的故事沒辦法在中國傳統的神話觀念裡産生——肉體不過是形而下的器皿,其功用僅是容納形而上的道德靈魂。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行中,被不斷升華。

而在西方的神話觀念中,聖父、聖子、聖靈總是一體。女人誕下聖子,或是女人誕下惡魔。無論是基督,還是敵基督,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通過葡萄酒和面餅,血與肉,來完成他們的複活。

這方面的讨論還可以繼續衍生,尤其是“本質或裸體”這個問題,本質究竟為何物,是作為禮的修飾的服飾,還是純粹的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