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為原創兼首發,文責自負。


“傲氣傲笑萬重浪,熱血熱勝紅日光。膽似鐵打骨似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裡長。誓奮發自強,做好漢。做個好漢子,每天要自強,熱血男子,熱勝紅日光!”當年一首氣勢磅礴的《男兒當自強》随着徐克李連傑聯手合拍的《黃飛鴻之壯志淩雲》、《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和《黃飛鴻之獅王争霸》紅遍大江南北。

香港娛樂圈自1950年代起,就拍攝了近百部黃飛鴻影視,其中徐克和李連傑聯手的三部曲堪稱出類拔萃。兩人拆檔後,各自拍了《王者之風》《龍城殲霸》和《鐵雞鬥蜈蚣》,反應平平。重新合作的《西域雄獅》,影響力仍不及頭三部。這三部曲無論從選角、配樂、武打場面都堪稱絕妙。李連傑的正氣凜然但又帶着些腼腆固執、關之琳的美豔時尚但又帶着幾許東方古典高雅,甚至莫少聰的梁寬、鄭則仕的豬肉榮和熊欣欣的鬼腳七,都堪稱清代武俠人物的演繹天花版。音樂為古曲《将軍令》,配上黃霑詞,在衆多港台武俠歌中,相信也隻有同為黃霑題詞的《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傳》才能媲美。武打場面為影視翹楚,包括《壯志淩雲》裡黃飛鴻和嚴振東在倉庫的木梯大戰,《男兒當自強》裡黃飛鴻和納蘭元述的終極決戰,《獅王争霸》裡腳踩釘鞋在斧頭飛舞的桐油闆上交戰(據說由于拍攝危險,使得李連傑和徐克翻臉)。如果隻是以選角、配樂和武打來看,三部曲隻能說是優秀,但之所以成為經典,更在于其洋溢着引人發思的家國情懷,而且是一部接一部的升華。


《壯志淩雲》之科技覺醒

電影開幕時,劉永福将前往越南出征法蘭西,他和黃飛鴻一起觀賞舞獅。鞭炮聲使得遠處的洋船以為受到了攻擊,以緻開火擊傷武師。黃飛鴻一怒之下接過獅頭,攀上船頂成功採青。打開彩頭,兩幅對聯落下,一幅“壯志淩雲”,一幅“俠氣沖天”,正好用來形容劉永福和黃飛鴻。然而當觀衆們為黃飛鴻的武功喝彩時,有無覺得悲憤?就在中華的領土上,在劉永福的戰船上,洋槍竟敢攻擊黑旗軍!而堂堂的大将劉永福和大俠黃飛鴻隻能怒目相視!為何?劉永福打開的扇子說明了一切,扇子上列着滿清和列強簽署的種種不平等條約,“香港給了英國,澳門給了葡萄牙,俄國則占領了黑龍江。”連接到後面的洋人打傷菜販、販賣婦女,就能體會到何謂弱國無外交。

...

劉永福臨走前把他組建的民團交給黃飛鴻。于是電影裡,那幕經典畫面浮現眼前。在壯志淩雲般的《男兒當自強》歌中,黃飛鴻帶領群龍精虎猛的民團大漢迎着朝陽,跑到海邊練拳。這部電影當年在香港放映時,所有影評都對開場五分鐘贊不絕口,好些人甚至為了追捧這開場而連看好幾遍《黃飛鴻》。

開場五分鐘為結局的覺醒做了一個完美的鋪墊。看到黃飛鴻以精湛的武功把洋人打得落花流水,或許以為隻要武功高強,就能廢除不平等條約。然而,結局的那一幕讓人如夢初醒。當嚴振東沖出倉庫高喊着,“黃飛鴻,我們還沒有打完”,就被洋人亂槍射倒,摔下樓台的那一刻,還叫着刀槍不入的“鐵布衫”。臨死前,嚴振東用染滿鮮血的手抓着黃飛鴻說了句,“黃師父,我們武功再好,都打唔過番鬼槍。”

自明朝中後期到黃飛鴻時期的滿清年代,中華大地已經落後于西方。洋人以船堅利炮打開了國門,并逼使滿清簽下種種不平等條約,于是有識人士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電影裡的黃飛鴻也随之覺醒。電影的前段,他禁止十三姨帶照相機進入寶芝林,拒絕十三姨訂造西服。然而到了結局,雖帶着尴尬表情,黃飛鴻還是穿上了西服,和十三姨及弟子們使用西洋照相機拍照。

片尾的這段話意味深長,“這個世界真有金山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這些洋船還要開進我們的港口?或許我們已經站在金山上了!”如果中華大地想保衛自己的金山,就一定要師夷之長以制夷,虛心積極地學習西洋科技。這就是黃飛鴻和他所處年代的第一個覺醒。然而,單純一個科技覺醒就能夠改變國運嗎?


《男兒當自強》之制度覺醒

一個身穿白色衣裳的女孩,點燃了個燈籠,在黑幕中唱着,“天上換玉皇,地下換閻王,心中有白蓮……”然後一聲車鳴,伴着激昂的《男兒當自強》歌聲,火輪車把黃飛鴻、十三姨和梁寬從佛山帶入了省城。電影的開幕将當時的家國處境展現得淋漓盡緻,滿清政府興利除弊,以洋務運動創造了所謂的中興。然而沒有體制改革,即使興再多的利,除再多的弊,也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在省城,一群書生在街上遊行,即康有為、梁啟超的公車上書。嗚呼辦洋務、建新軍,卻落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當十三姨到了省城,一群孩童罵她“假洋鬼子”!火輪車代表着滿清成功地推動了科技和經濟改革,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而愚昧排外的白蓮教和孩童代表着制度改革的舉步不前甚至倒退,于是出現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以及鼓吹“實行民主制度,建立共和政府”的“反賊”孫文。

...

電影裡有兩個角色令人感歎。一個是立志革命的陸皓東,另一個是捍衛滿清的納蘭元述。當陸皓東在白蓮教總壇時,看到衆多教徒包括開場的小女孩,“為了個泥公仔,連命都不要”,他悲哀地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愚昧),哪裡(國家)還有得救,能走到哪?沒得走了!”陸皓東臨死前将塊布交給黃飛鴻,讓他轉達孫文,“我為革命而死,逸仙為革命而生。”陸皓東在用生命去建立新的制度。

納蘭元述堪稱滿清政權裡優秀的戰狼。他武功高強(和黃飛鴻打得難分難解)、學貫中西(英文流利)、立場堅毅。當英國參贊告訴他不能強闖領事館時,他用流利的英文反擊,“這是中國,不是英吉利。”讓好些觀衆看得異常振奮。然而,振奮不代表理智,更不代表正确。或許洋務運動的成功以及大天朝的潛意識讓部份滿清權貴和民衆自以為有足夠的實力和列強分庭抗禮甚至争霸世界,殊不知雙方的國力仍有巨大差距。攻擊使館、焚燒教堂、殺害洋人及學習西方文化的同胞,敲鑼打鼓的“抗西滅洋”不但滅不了洋鬼子,還會把自己變得更加愚昧,從而自取其禍。何況洋人中亦有好人,如第一集的神父為救十三姨而死。看到納蘭殺了參贊,聯想到曆史上慈禧和守舊皇族因為痛恨洋人支持光緒百日維新,并為鞏固個人權力,于是挑動利用義和拳及民衆的仇外心态,向列強宣戰,以緻國家陷入浩劫,内心不勝唏噓。為了支持孫文、陸皓東革命,黃飛鴻和納蘭在巷子裡棍布決戰。這不僅是二人武功的較量,更象征着兩種制度的對決,即共和民主和皇權專制之争,“即然無路可走,我們大家都别回頭。”

在曆史的前進潮流裡,任何人想走回頭路,都是螳臂擋車。納蘭的死,不僅因為劇情需要,更因為當時的滿清政權已是腐爛之極。滿清權貴、白蓮教及民間的仇外心态顯示了當時的國家不但沒有前進,反而比洋務運動興起的同治時期還要倒退。同治中興和百日維新的失敗,使得有識之士從主張改革到支持革命。

電影的結局,正是黎明将至,可惜陸皓東看不見了。黃飛鴻和梁寬趕到碼頭,此時孫文和十三姨的船已經開離,黃飛鴻将陸皓東用鮮血保護的藍布扔給了孫文。打開一看,正是青天白日旗。朝陽徐徐升起,霞光灑在青天白日旗上,孫文感慨萬千,“但願朝陽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鮮血滿地。”

《男兒當自強》将“自強”從《壯志淩雲》的“科技自強”提升到“制度自強”,代表着家國的第二次覺醒。但是,這真能實現自強嗎?愚昧偏激的行為單靠制度改變就能解決嗎?


《獅王争霸》之思想覺醒

《獅王争霸》開幕時,慈禧對着李鴻章歎:“洋人當着我們的面誇贊我們的海軍,一轉頭就把我們的軍艦打沉。”李鴻章連篇大言,“對外之計,以洋制洋;對内,鼓勵習武之風……達緻兵強馬壯、國泰民安。”于是發起了“萬獅會京、獅王争霸”!

...

或因為《獅王争霸》是部合拍片,在思想表達上,沒有像《壯志淩雲》和《男兒當自強》那麼明顯。然而,徐克通過電影的一頭一尾,前後呼應,刻畫着一代人的思想覺醒。

當黃飛鴻等人坐着火車進入京城,發現洋人也會中文。黃飛鴻對着梁寬說:“現在世界進步多了,我們兩個也要學些番話,将來和洋人交際應酬時,可以加快洋華之間的溝通。”黃飛鴻主動提出學洋文,證明了其思想解放。

結局時,徐克虛構了一段黃飛鴻對李鴻章說的話,正是三部曲思想主題的最佳總結,“現在金牌在我黃飛鴻的手上,但到底是誰赢了,誰輸了?其實這場獅王争霸,我們武術界死傷那麼多人,我們大家都輸了。所謂勇者無懼,仁者無敵,練武強身,最緊要就系智勇合一。如不能廣開民智,徒得雙手雙腳,又怎會國富民強?”

聯想到《壯志淩雲》裡,黃飛鴻感歎洋人船堅炮利(即科技改革),《男兒當自強》裡幫助孫文陸皓東(即制度革命),再到《獅王争霸》裡的廣開民智建議(即思想解放),電影的家國覺醒越來越強。

庚子國變後,滿清政權終于進行了制度改革,即行君主立憲。然而,當時民主共和之潮已是大勢所趨。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華大地成為全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是沒有思想改變的制度改變,不能說是真正的改變。辛亥革命後的家國,隻是換了一套名稱的舊有體制。國家依舊命運坎坷,直到一代偉人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

...


三部曲的中國往事

徐克和李連傑聯手合作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堪稱一代經典。有意義的是,該系列的英文名字使用的是《中國往事》而非傳統的功夫片名。由此看出,在徐克的心中,“黃飛鴻”代表着不僅是一部電影、一位宗師,更是一部近代史。每一部的開場都是氣勢磅礴,但每一部的結局都帶着個主題令人發思,即以武俠片開局、思考片結尾。從“我們武功再好,都打唔過番鬼槍”,到“但願朝陽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鮮血滿地”,再到“如不能廣開民智,徒得雙手雙腳,又怎會國富民強”,家國覺醒,使得《黃飛鴻》系列電影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