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房間》作為南尼·莫萊蒂獲得金棕榈獎的電影,以其細膩的劇作打動了許多觀衆,但很多人對于南尼·莫萊蒂這位導演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其實這部《兒子的房間》完全可以被視為南尼在新世紀到來的轉變之作。

...

在意大利現代主義中誕生

首先是21世紀前的莫萊蒂,這一時期的莫萊蒂的風格更多的與意大利現代主義尤其是費裡尼的電影風格極為相似,但是在這種南尼也是最有自己特色的意大利導演,其标志性的“啰嗦話痨”無疑是讓衆多觀衆記住他的重要元素。很多人都會記得在《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這個大雜燴拼盤裡,有一個自說自話的導演,告訴大家他的兒子想看《黑客帝國2》。

...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

《自給自足》和《收破爛兒的人》算是南尼未褪去意大利現代主義影響所創作的費裡尼式的電影,在這一時期的南尼·莫萊蒂更多地将攝影機對向精神危機的人們。關注社會關注情感價值在這一時期占據了南尼電影的大半。但也可以看出其獨屬于自己的電影風格逐漸的脫胎,例如不顧觀衆死活的“随意”提及各種冷門到極緻的意大利電影,以及其總是斷不了的自我陳述台詞。這一時期莫萊蒂沒有後來那麼的克制,暴力、性、頹廢情緒在他的這一時期電影裡毫不掩飾。

自給自足 (1976)暫無評分1976 / 意大利 / 喜劇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西蒙娜·弗羅西

一個嗜甜的怪咖

《金色的夢》和《比安卡》還有《彌撒終了》,可以看到莫萊蒂将自己讨論的話題放在了“我的電影觀”。

文藝片導演的嘶吼--《金色的夢》

《金色的夢》中被各路人痛罵的導演,卻被無意中提到的兩個人“解救”,莫萊蒂用喜劇來解構自己,這在導演圈裡可并不常見,基本上很多大導演會在自己生涯最後幾部的電影裡才開始解剖自己,細數自己的一生,而莫萊蒂從《金色的夢》就開始這樣做。“我是怪物,我不想死,我愛你!”莫萊蒂在電影中大吼,這是一個創作者最本能的示愛,莫萊蒂在這一時期顯得非常的赤裸裸。這一時期的莫萊蒂像是伍迪·艾倫一樣在電影裡說着别人毫不在意的話,莫萊蒂把這些當作自己的局促與緊張。

金色的夢 (1981)7.21981 / 意大利 / 劇情 喜劇 音樂 奇幻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尼古拉·迪·平托

殺人的嗜甜老師--《比安卡》

《比安卡》中的南尼·莫萊蒂就是這樣用話痨來包裹自己的弊病,南尼喜歡扮演老師這一角色,乃至後來的《彌撒終了》他還在教室上課,《紅色木鴿》跑到電視台“上課”。莫萊蒂毫不避諱自己其實想将自己看的電影,了解的觀點分享給觀衆分享給懂他的人。《比安卡》中南尼用一場兇殺案作為明線,把Michael的心理疾病展現在大衆視野裡,卻顯出一種可愛感。夜晚拿着一大桶巧克力,加大量的奶油,嗜甜愛管閑事的殺人犯,何不為一種有趣。

比安卡 (1983)7.41983 / 意大利 / 喜劇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勞拉·莫蘭特

兩個懊惱的神職人員--《彌撒終了》和《教皇誕生》

《彌撒終了》莫萊蒂總算是完成了一個意大利導演的“業務”—讨論宗教,但是和前兩部一樣,莫萊蒂飾演的神父也是一個愛多管閑事,但别人又不在乎他,最後隻好發癫。這個套路反倒給《彌撒終了》一個宗教救贖與自我救贖沖突的主題。這套宗教理論到後期《教皇誕生》中也是有的。《教皇誕生》中的教皇無法擔負宗教責任,他認為自己隻能完成自我的救贖。這對于一個意大利籍的導演來說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彌撒終了 (1985)7.31985 / 意大利 / 劇情 喜劇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費魯喬·德切雷薩

粗糙的電影大師

也是從《彌撒終了》我明白其實莫萊蒂和費裡尼的差别是很大的,最起碼從宗教觀點上兩人就有很大的區别,莫萊蒂似乎更願意将宗教作為一個話題,而不是信仰來對待。不過總結下來,這一時期還是和費裡尼的電影脫不開幹系,夢、強迫症、嗜甜、自我解剖這些和費裡尼的《八部半》、《阿瑪柯德》的元素很相似。但是莫萊蒂卻創造了一個新的讨論方式,莫萊蒂在這一時期沒有把功夫給太多在攝影和剪輯這些技法,也沒有在打磨劇本的細膩與接受度,而是注重在了“呓語”,大多時候更像是一個有文化的酒蒙子在脫口秀。情感的表達也是直接,《金色的夢》靠吼出來,《比安卡》靠崩潰,這種用粗糙的直接的辦法表達自己的絕望,我反而很喜歡。

教皇誕生 (2011)7.62011 / 意大利 法國 / 劇情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米歇爾·皮科利

把握時代脈搏的運動員

《紅色木鴿》和《東西》這兩部,乃至後期(2007年)的《凱門鳄》,将主題定調在了意大利政治身上。《東西》和《凱門鳄》算是直接不含蓄但是又戲谑地談論意大利的處境。

從水球到解體到電影--《紅色木鴿》

而《紅色木鴿》相較之下顯得還是含蓄的。《紅色木鴿》中失憶的水球運動員,與教練談論着自己的政治抱負,電視上是大衛·裡恩的《日内戈醫生》,收音機是《I’m on fire》。電影在《I’m on fire》和《日内戈醫生》兩處達到了讓人意外的高潮。東歐危機蘇聯解體,這個話題在電影界不少了,柏林學派、俄羅斯電影将這一話題讨論的透透的。但是莫萊蒂站在意大利這邊,用了一種别樣的方式讨論了自己在1989的見解,從内部自我解剖,這也是他的慣常套路,從自己出發,然後完成解剖,進而回到環境的産生讨論。而在這一階段,莫萊蒂放棄了自己喜歡大吼大叫的表達方式,不再像《金色的夢》那個向着媽媽大喊“我要擺脫俄狄浦斯情結”的莫萊蒂,而是用一種平靜的方式處理高潮。“克制”這個詞可謂是莫萊蒂電影逐漸發展的鍊條。

紅色木鴿 (1989)7.11989 / 法國 意大利 / 喜劇 運動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西爾維奧·奧蘭多

輕盈的意大利流浪者

緊接着的是莫萊蒂收到戛納認可,得到最佳導演的《親愛的日記》和我個人很喜歡的《兩個四月》。這一時間段的莫萊蒂一反常态,兩部電影透露出兩個字“輕盈”,更像是帶着我們在意大利遊覽。

帶你流浪到有人的孤島--《親愛的日記》

盛夏的意大利在莫萊蒂的鏡頭下是那麼的美妙,午後的環境加上黃色的濾鏡,整部電影更像是一場人生的旅行。《親愛的日記》中莫萊蒂表現了三段有趣的經曆:騎摩托環城,島上電視機,尋醫之旅。這種輕盈卻容易教人落淚,莫萊蒂不再将鏡頭對準精神世界,而是世界,是生活。“觀察”成為了莫萊蒂在這一時期電影的主題,或許是莫萊蒂遇到了阿巴斯這樣的導演,為他完成了《特寫》的宣發,亦或是兒子的誕生,讓他得到了新的靈感。不論怎樣,莫萊蒂開始将電影運用表現生活,哪怕是一個文藝逼式的生活,也顯得有趣感人。

親愛的日記 (1993)7.71993 / 法國 意大利 / 劇情 喜劇 傳記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朱利葉斯·貝斯

我要當爸爸了!--《兩個四月》

《兩個四月》莫萊蒂迎來了得子之喜,局促不安的他買了一屋子海報,把封面剪下來,兒子成為了他生命絕對重要的一部分。而這或許也悄悄影響了莫萊蒂下一階段的創作風格。

兩個四月 (1998)7.11998 / 法國 意大利 / 喜劇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西爾維奧·奧蘭多

死亡設計大師

《兒子的房間》和《我的母親》以及《三層樓上》莫萊蒂的風格似乎完成了大的轉變。個體不再是電影的核心,而是群體,是家庭,是社會;明媚的故事不複存在,“死亡”成了莫萊蒂電影的常客;莫萊蒂逐漸将自己扮演的角色移出主要席位,《凱門鳄》不再有莫萊蒂本人,《三層樓上》開始了劇本改編。

凱門鳄 (2006)6.92006 / 意大利 法國 / 劇情 喜劇 愛情 / 南尼·莫萊蒂 / 西爾維奧·奧蘭多 瑪格麗塔·布伊

金棕榈的誕生--《兒子的房間》

這一切的改變要從《兒子的房間》開始,因為莫萊蒂沒有自傳,我沒辦法猜測這一時期對于莫萊蒂來說家庭或者生活出現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可想而知的是莫萊蒂在世紀之交,出現了巨大的創作理念轉變。《兩個四月》中,莫萊蒂明明還是那個期待着兒子誕生,誕生後局促不安的可愛父親角色,但是到了下一部《兒子的房間》得子之喜直接跳轉到了失子之痛。失子之痛乃是痛苦榜前幾位,甚至是首位。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獲得金棕榈,在我看來很大原因是莫萊蒂舍棄了部分所謂的導演作者性,而把這一部分讓渡給了劇本創作。曾經的莫萊蒂并不注重嚴密的視聽,但是在這部,就連角色的站位都是有講究的。

...
兒子的房間

劇本上簡直可以作為劇作模範,邏輯非常嚴謹,而且将生活和家庭的細節表現得淋漓盡緻。小到一場心不在焉的球賽,大到兒子的死亡,一切就像結尾處的海一樣,那樣的平靜。

“克制”是這一時期莫萊蒂作品的追求。結尾段莫萊蒂送兩人到了服務站,但是故事還在繼續,莫萊蒂所飾演的父親和他的家庭,存着不甘心,他們在服務站的玻璃前呆望,然後捎上兩人去往下一個服務站,中途三人睡着,莫萊蒂拉着大家到了海邊。女兒的一句“為什麼把我拉到這個地方,我晚上還有球賽訓練”,這個家庭活過來了,随着《by the river》這首父親挑選的兒子可能喜歡的專輯響起,三人站在海邊,車上招手,三人回應,電影結束。這個段落我會稱之為神來之筆,我羨慕莫萊蒂能在此處這麼精湛細膩。這也足以見得莫萊蒂在這一時期很在乎劇作。

兒子的房間 (2001)7.92001 / 法國 意大利 / 劇情 懸疑 家庭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勞拉·莫蘭特

家庭的破碎--《我的母親》和《三層樓上》

《我的母親》亦是如此,情緒的爆發是克制的且沒有征兆的,“我”想母親活着,母親想死,一切好像隻是自己的一意孤行。《三層樓上》那個随着車隊起舞的母親亦是如此。“克制”成為了莫萊蒂在後期的關鍵詞,這種對于劇作的克制往往才是最打動人的。家庭也成為了莫萊蒂電影在這一時期的常客,哪怕是《未來的太陽》這部有些回到上世紀風格的作品,家庭也是重要因素。

“死亡”成了莫萊蒂核心的讨論,或許是半百之後的他開始想起了離别,莫萊蒂極力地在電影中與死亡釋懷,喪子、失母、父亡。“意外”也是莫萊蒂電影死亡的表現方式,莫萊蒂電影的死亡總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那麼的意外。或許死亡本身就是如此。

我的母親 (2015)7.22015 / 意大利 法國 / 劇情 / 南尼·莫萊蒂 / 瑪格麗塔·布伊 南尼·莫萊蒂

新時代下的觀察者我又回來了!--《未來的太陽》

《未來的太陽》似乎是莫萊蒂式喜劇的回歸,可是悲傷卻又是那麼隐隐的。莫萊蒂的喜劇很多來自于吐槽與諷刺,而這部更是淋漓盡緻地将Netflix等流媒體電影作為吐槽的主咖。這是一個作者性戛納系導演的痛吟,在這個短頻快時代,一個并不主流的導演應該如何生存。

如果讓我選去年戛納主競賽的最佳導演(當然不可能)我會在肯·洛奇和莫萊蒂之間徘徊。這兩位導演都是年過半百甚至馬上80的年齡,但是二位卻依舊在新時代下創作出時代性的作品。

未來的太陽 (2023)6.72023 / 意大利 / 劇情 喜劇 / 南尼·莫萊蒂 / 南尼·莫萊蒂 瑪格麗塔·布伊

莫萊蒂或許不是第一個讨論這個問題的人,但他一定是最好玩的那個,他回歸了《金色的夢》式的啰嗦自嘲,但又有《我的母親》的憂郁風格。莫萊蒂再次做起了主角,也再次扮演導演這個角色。我不知道這會不會是莫萊蒂生涯最後一部電影,但我不希望是。他不是費裡尼的仿品也不是意大利電影的殘羹,他是一個悶騷但不悶的導演。

與其說在談莫萊蒂導演風格的轉變,其實不如說是我個人對莫萊蒂導演電影生涯的概括。我期待莫萊蒂導演的下一部作品,并且我不認為他的電影有退步。從《自給自足》到《未來的太陽》,莫萊蒂一直是那個敏感,愛觀察,又愛解剖自己的導演。

...
親愛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