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V计划”不是为了去验证或者去反驳既有,而是去认知,单纯展现认知过程。姜思达只是为观众看世界多增加一个名为“姜思达”的角度,却并不干涉观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判断。观众观看“DV计划”后自行作出的论断结果,并不在“DV计划”考虑范围内。

2.访谈不能倍速播放,语速也是访谈的一个重要信息点。

3.姜思达在采访中思维立场的转变很迅速且合时机,提问犀利却不具备攻击性。比如“那你觉得你们的美术馆专业吗?”,再比如“出了这样一个让人悲伤的安全事件以后,会有这样的代价,你觉得这个代价是应得的吗?”他就是在问晚晚对这件事的一个看法,并没有带着“否定与指责”的先决感情色彩。

4.如果说这是一场成功的采访的话,那在成功因素里,姜思达的个人因素应该起很大作用。因为他同样是极具网络争议的角色,也曾经被网暴过,所以晚晚跟他交谈,会有一点儿像跟朋友在聊天。随意的地点,随意的DV,随意的姜思达,随意的抽烟动作,应该也会让晚晚减少戒备心,更容易袒露心声吧。同样的问题如果由易立竞来问,晚晚怕是早已竖起尖刺防御盔甲了。如果是易立竞,晚晚估计都不会接受访谈请求哈哈

5.采访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同一个词语在采访者与被采访可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引起理解的偏差。比如姜思达问晚晚“你是怎样成为豆瓣女神的?”,他的本意是想问晚晚在豆瓣上火起来的历程,是一个完全中立的问题,但在晚晚听来,“豆瓣女神”这个词带着嘲讽与贬义的感情色彩,于是晚晚针对“女神”这个词进行了解释性回答。姜思达意识到这一点,迅速纠正了自己的提问:“你是什么时候从豆瓣上火起来的”

6.如果被采访对象的情感裹挟,采访者就会失去立场客观性,本该问出的中立问题也就会想不到,访谈整体走向就会变得偏颇。姜思达绝大多数时间能保持情感及立场的中立,并且能迅速地感知到采访对象的情感变化,比如晚晚在讲到因为网暴自己大几百万的合作被破坏的时候,从她的用词里能感觉出她的情绪突然强烈,变得愤懑,姜思达此时说了一句话,“那我们理性点儿说这件事哈”,及时地将晚晚的情绪拉了回来。

7.对采访对象的回答持完全尊重态度,引导采访对象剖析自我。晚上刷到一条来自@严艺丹讲述主体性的微博,她讲说“放下预判与评判,尽可能让别人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尊重别人的主体性,会让对方觉得被尊重,会让对方感觉自己的情绪与选择有地儿安放。”这理论在采访中尤为重要。

8.姜思达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介绍一下你自己吧”,一个是“如果要做一个晚晚的展,展现你这个人,你觉得应该怎么组织,应该展些什么”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本质就是在问晚晚对自我构成的认知吧。基于策展的公开属性,人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偏向于将自我认可,自我接纳的东西讲出来,对于消极部分就隐藏起来,所以那些不想展出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能和解与释怀的部分吧。

9.姜思达问“你觉得你跟林瀚谁的情商高?”晚晚怎么回答得来着?她觉得林瀚在网络上情商特别低,现实中情商很高。晚晚这是偷换了问题。我原以为这问题就聊过去了,过了一会儿姜思达居然又拉回来了,说明这个问题姜思达是提前准备的,而不是采访时即兴发问。这问题就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了哈哈哈哈

10.人的集体意识是有能量的,“杀完人他们就隐身了”

11.“晚晚配不配得上劳斯莱斯”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配不配不是做事情的一个前提考虑,而是基于结果的结论,能做成就是配,做不成,那就是不配喽。

12.字幕“的地得”的错用,让我好难受

13.做人生的“策展人”

我为什么难以改变?因为我觉得所有的特性,好的不好的,都是自我构成的一部分。“这就是我的本性,我改不掉啊。”“改掉就不是我了呀”常常成为拒绝改变的理由。但如果把自己当成自我人生的规划师,就会比较容易跳出个人整体性,客观地去观察自我,比较容易接受改变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