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金雞的時候沒有看,但從那個時候似乎就比較有争議了。在某一天的一個中午,在一個一天隻有一場排片的小城,一放學就自己跑去看了。

從遠古時期到現代,其實前面情緒堆疊得挺好,但是遠古時期那段時不時冒出來一下子變得挺割裂,情緒到位了又被打斷。

很多同樣的場景再次出現但卻已時光荏苒。

全片都使用固定鏡頭對着一個場景拍攝,到最後這個曆經了幾千年的地方,這間曆經幾百年的房子。在R和M坐下的那一瞬間鏡頭緩緩向後拉遠,也終于看清了“鏡頭”後房間的樣子,窗戶,再到房子的全貌,再到這個小鎮的樣子。M記得了,她全部記起來了,她喜歡“這”

我們都以一個固定的視角看了這個客廳裡發生的的悲歡離合,有新婚的歡樂,有生命的誕生,還有臨終的最後一刻,這和人一樣,經曆很多。最有感觸的是M50歲生日的那一段,30歲的時候以為50歲遙不可及,但轉眼就到了50歲。本該可以做的事卻屈身于生活,想去巴黎,卻又說着明年,然後年複一年。這其實另我想到了一句詩“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令人慶幸的是,她做到了,也非常開心。所以應該是柴米油鹽,還是詩和遠方?但可惜我是理想主義者

在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麼定義“家”。後來想想,有愛的人的地方或許就是家了吧。(還蠻溫馨的

結尾不同時期不同住戶同一個客廳不同畫面的場景拼貼疊在一起。最後這次隻剩下了一間房子…一扇窗戶,那一扇亘古不變映照了時代變遷的窗戶。


一點題外話,其實我想到了這個老影院的一号廳,一個陪伴了我許久的影廳。同安的電影排片一直執着于營業銷售額的狀态,以至于部分不那麼熱門的影片想在同安是難上加難(有的根本不排,排則陰間時間)。影劇院總能給我驚喜,每每在中午都有那麼一場足以讓我下課飛速過去在上課前回到學校。
每一次都是排在一号廳。記憶最深刻的是前段時間的《編号17》由于學業我沒辦法跑去看觀影團的IMAX場,同安又沒排,為此我還懊惱了幾天,直到我習慣性的打開購票軟件,發現老影院的一号廳,依然在中午排了一場。

...
一号廳

我想,這也許就是我的“here”吧,發現有排片之後的激動,坐在影廳裡看到心心念念的影片時,這種感覺是忘不掉的。這個影廳承載了很多回憶,有為了趕場狂奔而沒吃午飯最後坐在裡面啃面包,也有在裡面因為影片情緒波動…結束後趕着回學校大喘氣。這對我的高中生涯來說是難忘的。在那個迷茫,青澀,透不過氣的日子裡,依靠這一場又一場的電影續命,當我坐在裡面時,是心安的。

我想到了多年以後,我仍會記得此心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