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極了英國BBC拍攝的人生七年

以至于我對我的大學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的初中高中大學是三個很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

我最最最喜歡的是我的初中,絕對的服從,隻用乖乖的讀書就好了。我像極了紀錄片裡面的山西女孩,我喜歡服從,喜歡老師的規定,我認為那是有利于班級發展的。别的女孩在改校褲談戀愛的時候,我們班的女生基本都是得劉海不能過眉毛。可是我竟然很喜歡這種某種程度的“抑制人性”。可能天生就是那種喜歡服從的性格。最重要的是,我的班主任沒有對學習好的同學産生任何的偏愛,她甚至喜歡開學習差同學的玩笑。哪怕隻是進步了一點點,她都會鼓勵。先做人再學習。我一直都很欣賞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在我們班裡面,學習并不是唯一評判優秀的标準。

到了高中我一度迷茫,因為和我的初中完完全全兩個模式。如果說初中是偏“軍事化管理”,高中就是“放養”。我的高中老師很佛系,她們可以上完課就走,我至今還記得曆史老師上課了才急匆匆從校門口跑來。如果說初中老師像爸爸媽媽,高中老師陌生的就像是别人。我前兩年甚至隻知道自己在班級的排名而對别人一無所知,因為學校要求對學生的保護。你學不學交不交作業,沒有人在背後管你了。班級裡面的情感交流因為高考的壓力弱化了,我再也沒有因為是*班的學生感到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了。

我的同桌像極了周子其那種學霸,天天晚上打遊戲,和朋友聊這個那個,數學課犯困,到了高三決定收心就能考上北大的人。

我始終覺得大部分學霸的思維更成熟,他們很早的就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你問我初中是為了什麼,我說考高中,考高中是考大學。但是到了大學我依舊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迷茫,但是十一中優秀的孩子在初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大概想要從事行業的方向。

我好像少了點某種自我意識。

上了大學,學校是英式教育,我向來認為學生要尊重老師,老師要塑造一個為人師表的形象。可我們學校的學生有點像紀錄片裡的學生内閣,動不動就抗議這個那個,可在我眼裡看來就是刺頭,因為我覺得些許矯情。而我的老師講課講着講着能盤腿坐下接着講 讓我一度對他的授課禮儀歎為觀止。直到研究生出國我才知道那是國外特色。

前不久我看了覺醒年代,我對北大學生由衷的贊歎。那是我想象中師生該有的模樣。老師關心學生,有家國抱負。學生尊敬老師,是民族的脊梁。我再想中國現在的教學模式怎麼還倒退了?

可是看到十一中的孩子們,他們對知識的辯論,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我覺得那就是一個初中生最好的模樣。

跳舞辯論拍戲多麼豐富的課餘生活~他們和老師一起辯論插科打诨的樣子是那麼富有激情和生命力~

有個同學甚至說,考試第一不稀罕,冠軍第一很難得。那是對唯分數論最好的輕蔑。

看到周子其對曆史的癡迷,那就是一個未來學者的樣子。

到了文末,紀錄片拍攝者說,當年那個最鋒芒畢露的人變成了最世俗的人。

生活終究将刺頭漸漸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