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億造奇觀,卻忘了最基本的道理:沒有靈魂的軀殼,再華麗也隻是行屍走肉

首先疊甲,我隻是一個業餘的電影愛好者,電影評論隻是愛好,也隻會用入門的電影理論來解剖,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問題出在"三結構"的全面崩塌。
什麼是三結構?這是電影分析與創作中的核心理論框架:
創作意圖(第三結構)、視聽符号(第二結構)、故事叙事(第一結構)的有機統一。
《刺殺小說家2》的緻命問題,就是這三重結構的徹底斷裂。
你以為的"大制作",其實是"三重斷裂"
大多數人看電影,隻看到表面的視覺沖擊。他們以為雲中城很震撼,赤沼很酷炫,太初秘境很夢幻,就是好電影。但是從電影評論的角度看,錯了,這種思維本身就是錯的。
我眼中的好電影,必須實現"意圖-符号-故事"的無縫銜接。比如《奧蘭多》以"性别革命"為創作意圖,用"四百年服裝變遷"作為視聽符号,通過"奧蘭多身份轉換"的故事叙事,共同完成對"二元論"的解構。這叫三結構自洽。反觀《刺殺小說家2》,三重結構全面斷裂,淪為"無魂的空殼"。
1️⃣第三結構崩塌:創作意圖的迷失什麼是第三結構?
創作者通過影片想要傳遞的核心思想或哲學立場,是統領全片的"總指揮棒"。
《刺殺小說家2》的問題是這部電影想講什麼?弑神反抗命運?自我救贖?資本批判?還是創作者的困境?導演貪心地想要全部,結果什麼都沒講清楚。
對比優秀案例《燃燒》通過"小饑餓(生理需求)"與"大饑餓(精神虛無)"的隐喻,揭露資本主義對年輕人的異化。李滄東的創作意圖直指"制度性吞噬下的個體困境"——一個核心,貫穿始終。還有典型的童話與現實雙線叙事的《潘神的迷宮》,也通過了大量的現實和童話的鏡像設計,傳達了對于戰争的思考和反對。
我認為真正的好電影,永遠隻有一個核心主題。《教父》講權力,《肖申克的救贖》講希望。主題越單純,力量越強大。你以為内容越豐富越好,其實恰恰相反——專注才是力量的源泉,貪婪隻會稀釋一切。
2️⃣第二結構失效:視聽符号的空洞什麼是第二結構?
通過鏡頭、色彩、道具、空間等視聽語言構建的隐喻系統,是連接抽象理念與具象故事的"橋梁"。這是一位導演最能發揮的地方,為什麼是總導演,他要調度不同工種之間的協作,運用視聽符号構建并且實現他想表達的創作目标。
《刺殺小說家2》的問題是赤發鬼的長發拍得再逼真,如果不能象征"欲望的異化",就隻是昂貴的道具。雙向穿越的手機設計得再精巧,如果隻用來制造笑料,就隻是無意義的噱頭。
優秀的案例可以參考《某種物質》中裂開的雞蛋象征主體分裂,紅色走廊對應虛假的"景觀社會",《邊境》中導演用半人半獸的山獸形象,批判人類對自然的掠奪。每一個視聽符号都服務于生态女性主義的創作意圖。
電影不是炫技大賽,每一分鐘都是經費,每一個視覺元素都必須承載意義。《功夫》裡火雲邪神的毒針設計為"一體兩面":帶針時是惡的兇器,拔針後化為"菩薩蓮花座",暗喻"善惡轉換在一念之間"。這叫有機統一。你以為技術越先進越牛逼,其實技術隻是工具——沒有思想的技術,就是最昂貴的垃圾。
3️⃣第一結構崩壞:故事叙事的邏輯漏洞什麼是第一結構?
通過人物、情節、沖突構建的表層故事,是觀衆最直觀感受到的"劇情線"。
《刺殺小說家2》的問題是角色可以随意穿越雙世界,卻不解釋規則。路空文作為"造物主",對自己創造的世界一無所知。少年空文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卻沒有任何具體行動支撐這句話。
對比優秀案例《竊聽風暴》通過特工衛斯勒從"冷血監控者"到"藝術守護者"的轉變,讓觀衆在劇情共情中,自然領會"人性覺醒與制度批判"的深層主題。人物弧光清晰,邏輯自洽。
觀衆不是傻子,他們能感受到邏輯的漏洞。好故事需"每一場戲都有功能"。《奧蘭多》開篇用伊麗莎白一世賜福"永不衰老"的情節,既确立奇幻基調,又暗示"大英帝國野心與性别政治的關聯"。你以為觀衆隻要視覺爽就行,其實觀衆最需要的是邏輯自洽的世界觀和可信的人物動機。
破局之道:從"奇觀崇拜"到"三結構自洽"
那到底什麼才是好電影?答案就在三結構的辨證關系中。好電影必須實現"黃金三角":第三結構統領前兩者,第二結構反哺第三結構,第一結構承載情感共鳴。
1️⃣重新定義"大制作"
傳統認知是投資越大,特效越炫,就是大制作。但實際上真正的大制作,是在創作意圖、視聽符号、故事叙事三個層面都達到頂級水準的作品。錢隻是工具,不是目标。
2️⃣重新理解"視覺奇觀"
并不是畫面越華麗,視覺沖擊越強,就是好電影。真正的視覺奇觀,是能夠觸動人心的畫面。《鋼琴教師》中艾麗卡的"控制欲與自毀傾向",通過母女争吵、偷窺等情節逐步深化,哈内克用"無旁白純視聽"手法,讓觀衆自行解讀人物心理。學會區分"炫技"和"表達"。炫技是為了展示技術,表達是為了傳遞情感。
3️⃣重新審視"商業與藝術"
傳統認知是商業電影就是要迎合觀衆,藝術電影才追求深度。但是最成功的商業電影,往往也是最有深度的藝術作品。《奧本海默》以"科學家良知與工具理性的對抗"為意圖,采用彩色/黑白雙線叙事,既還原曆史真實,又引發對"科學倫理"的反思。
不要用"商業"為平庸找借口。觀衆比你想象的更聰明,他們渴望既好看又有深度的作品。
作為内容創作者,我們能學到什麼
《刺殺小說家2》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它代表了當下影視行業的一種病态思維——用技術掩蓋創作的貧瘠,用奇觀替代思想的深度。
但這給了我們一個寶貴的反思機會: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内容?
答案就在電影三結構理論中:理解三結構,既是專業影評的"解剖刀",也是創作者的"導航圖"。
這不僅适用于電影,也适用于我們每個人的内容創作。
無論你是寫公衆号、做短視頻,還是搞直播帶貨,都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的創作意圖是什麼?(第三結構)
你的表達符号是否服務于這個意圖?
(第二結構)你的故事邏輯是否自洽?(第一結構)
藝術的兩個最高的向度,就是憤怒與慈悲。藝術家的憤怒喚醒沉睡的衆生,時刻提醒人要活得像個人。藝術家的慈悲被冰冷的人間升溫,将人間的不公、人性的渾噩、麻木精化為澄清的熱淚。 --陳小姐隻有三結構自洽的内容才能真正觸動人心産生持久的影響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