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因为短评字数限制!)
两天,二刷。
1.电影史应当专门为本片发明一个名词:阿兹海默症叙事手法。做到了继《正午》之后对叙事时间最有意识地把控,当影片播放至正中段(yeah, I've checked.)最小叙事圆弧出现,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如何在线性观影中为观众清晰地呈现了如同雨滴滴落在池塘表面般错落但完整的环形叙事。一个非常令人嫉妒的剧本。
2.更难得的是,本片的故事绝对没有被华丽的叙事结构所奴役。诺兰啊!好好看看这部电影吧,《信条》拍成那个屎样就是因为你放弃了用电影讲述“人”的故事。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对他人最高的评价莫过于“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高的评价则莫过于“你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
3.从来没有任何电影能以如此个人化的第一视角展现阿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其中浓厚而深情的人文关怀依托于霍普金斯远超奥斯卡水平的演技让我在片尾两度落泪。
2021年年度最佳电影预定。
此片豆瓣不上九分我将怪罪于在座的各位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1. 一场一镜。最省时,调度上可雕花,费导演和摄影师,后期和戛纳最爱。2.“楼梯”元素贯穿全片的运用。配乐与含义3.女主失贞长镜头。不会用光的导演和摄影师都会被枪毙二人从窗前退到门口:脸部特写——女主逃跑后被拉回:低角度足部镜头—— ...
看到不少人评论这部电影的时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重口的女导演”,回想起迪库诺的映后访谈:“作为女性创作者,我不想被定义。”虽然《生吃》和《钛》的独特视觉风格,或者直白一点的说,这种“生肉剧痛”的视觉触感,既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认为最 ...
“因为我不想像母辈那样度过此生。”
我怀着强烈的痛楚写下这一篇影评,因为我个人的生命经验,因为我对于身边世界和社会事件的体察,更因为我对于未来的重重困惑和无限希冀。本片虚构女主人公在逐渐投身于妇女参政解放运动后所遭受的种种驱逐和排斥,让我直接联想到了在大学时一位女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