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鏡頭和音樂,無時無刻不給人一種強烈的壓抑感。電影頻繁地運用鏡中框的構圖,主角弗西在家裡吃早餐旁邊的兩堵黑牆,在機場上班時把弗西框在裡面的玻璃牆,在女主角家裡又黑又暗的小客廳,以及貫穿電影的弗西坐在密不透風的小汽車裡的場景。
從電影名來看,電影似乎要講處子的孤獨和悲涼。然而,弗西并沒有被描繪成一無是處的死宅,他有自己的愛好并能夠沉浸其中,他掌握無數技能,修車下廚裝修樣樣精通,他也沒有對女孩求而不得的煩惱。至少在我看來,這樣的生活沒什麼可悲,甚至還有點讓人羨慕,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愛好或是掌握如此多的技能。
如此看來,這明顯與電影的主旋律不符,電影中無時無刻不透露的壓抑,以及主角弗西貫穿始終的死氣,都無法解釋。這部電影有意思之處就在于此,看似要講處子的悲哀,也的确是圍繞一個愛情故事的失敗來講,但主題并非如此。況且處子本身就并不是悲哀的,人各有追求,不談戀愛并不可悲。
電影真正要表達的主題,是舒适圈。弗西每天吃相同的早餐,做一樣的工作,四十歲仍然隻對喝奶情有獨鐘,都體現了這一點。此外也是最明顯的一點,是他與小女孩有着共同語言,他們交流的字數遠超其他人配角。小人在和小孩聊天時,往往會刻意迎合小孩,這體現了一種居高臨下的距離感,而弗西與小孩是沒有距離的,他會認真地和小女孩争論是玩戰争遊戲還是玩芭比娃娃,他本身就是沒長大的孩子。
解決舒适圈的方法,隻能是跳出舒适圈。弗西參加了自己毫無興趣的舞蹈班,才認識了女主角,開始了一段意料之外的愛情。愛情雖然以悲劇收場,卻讓弗西有機會第一次牽挂着異性朋友,第一次保護異性朋友,第一次為了别人去求情,第一次為了讨人喜歡而梳妝打扮、準備禮物。也是在替女主角工作時,他第一次在派對上喝了除牛奶以外的飲料(啤酒),享受到了派對的喜悅。
電影的結尾,弗西短暫的告别自己的生活,獨自一人外出旅行,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并在飛機上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