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著名評論:“每個女人都希望成為克裡斯汀,可以無限制地得到而不用付出;每個男人都希望成為歌劇魅影,在付出的時候就想象着得到的樣子。”

...

這條毒辣點評,把兩性關系說成了永不停歇的貓鼠遊戲。

可是,貓鼠的追逐終究隻是愛情的赝品。

由坂元裕二編劇的日本電影《初吻》,其劇情簡介提出了幾個深邃而質樸的問題:“夫妻是什麼?” “家庭是什麼?” “與所愛之人共度一生又是什麼?”這部電影似乎站在《歌劇魅影》的對立面,緻力于探讨愛情的真相。

看似宏大的命題,落到電影裡的解法卻極其簡單。《初吻》的奇幻設定并不新鮮:女主角穿越回十五年前,第一次遇見丈夫的那一天,通過改變過去來影響未來。類似設定早已屢見不鮮,比如《土撥鼠之日》(日本還有一部推理小說也明确借鑒了這個創意)。
女主穿越回十五年前,去改變那個日後将在車站舍身救人的丈夫——典型的INTP人格,像個小機器人一樣理性固執,即便知道了結局,依然會在那個關鍵時刻選擇奮不顧身。她沒能成功阻止他的犧牲,卻意外讓他提前十五年看見了婚姻最壞的結局:兩個曾經相愛的人,如何把日子過成荒原。

她沒能改變他注定死亡的命運,卻實實在在地讓他知道如何去愛别人。當男主角按照正常的時間線再次遇到十五年前的女主角時,他們相愛、結婚,并過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這或許就是INTP最真實的寫照:告訴他如何避免死亡,他未必會聽從;但告訴他在一段關系裡表現得有多差勁,他一定會修正。因為當他“差勁”的時候,他自己是全然沒有意識到的。

這不禁讓人思考,是否所有男人生命中都會遇到一個最美好的女孩,卻恰恰在自己最不成熟的時刻,辜負了對方。當男人曆經世事變得成熟,故人卻早已不在,那份最初的純愛與真心,也再不願輕易示人。此時的他們,或許物質條件更為豐厚,卻在放棄了對愛情的信仰後,轉而投身于《歌劇魅影》所描繪的“貓鼠遊戲”,從此與真愛絕緣。

那麼,男人究竟在什麼時候才會無限接近于純愛?

電影用一種奇幻的方式揭示了答案:當他被允許用未來的智慧,去修正當下的愚笨。
現實中,男人總是在最不懂愛的年紀,遇到最想愛的人,最終留下的隻有錯過與悔恨。
而電影中的男主角獲得了跳過“傻瓜階段”的特權,他直接用成熟後的自己,去迎接那場命中注定的相遇。
當他确信眼前的女孩值得用一生守護時,那份未被歲月磨損的真心,才得以璀璨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