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一般指彩虹族群(LGBT)包括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向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等性少數族群的合稱。“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别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向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Q酷兒(Queer) / 疑性戀/性别存疑(Questioning)、I間性人(Intersexuals)、A無性戀者(Asexuals) / 無性别(Agender)。由于劇中多次出現Q(酷兒),簡單介紹下:Queer,原本指“古怪的,不同尋常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酷兒包括了所有在性傾向方面與主流文化和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性别規範或性規範不符的人(李銀河,2002)。所有的同性戀、雙性戀以及其他不願被某種标簽固定性别的人群,都可以稱自己為酷兒。 酷兒理論(Queer Theory)認為性别認同和性取向不是天生的,是通過文化和社會環境塑造的,該理論認為個體的性别身份應該擺脫異性戀霸權的社會結構框架。

看完電影之後,第一感覺就是這對CP磕得真得勁呐,即便筆者是個直男,但誰能抵擋住男二的胸肌呢?但仔細一想,除了胸肌之後還記得什麼?似乎隻有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和LGBT+群體沒多大關系。

...
經典愛情故事

說經典可能有點不恰當,應該是一個普通,或者說正常的愛情故事。跟大衆愛情故事的區别僅在于沖突原因和CP性别。

回想下整片的劇情:二人一開始在酒吧相遇,之後互相試探。倆人都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不出意料的二人選擇嘗試一下,随後“湊巧”旅行,加深情感。

...

在二人感情穩定之時,也應該出現點沖突了。果不其然,男二的家庭旅行就是沖突的爆點。男主對于某些話題的深刻見解讓給老太太整懵了,男二有點生氣,随之而來的就是吵架、斷絕聯系。甚至說後面因為某種“巧合”男二試圖挽回也被男主強硬拒絕,理由也還是一開始二人彼此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戀愛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

...

最後,機緣巧合,男主回心轉意,男二果斷赴約,不回短信直接到場。經典時尚小表白,倆人好好在一起,直接一個HE,全劇終。

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那是因為這就是一般愛情電影的正常流程。先讓你磕CP,穩固感情後整點戲劇沖突,最後倆人和好,磕一下直接結束。

不僅僅是電影,很多韓劇也是這樣。比較經典的有《來自星星的你》、《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等,基本上都是先在标題中體現這對CP的不同尋常,之後努力将兩個人撮合到一起。等磕到上頭再出現問題,越嚴重越好(古早韓劇中的經典絕症,後續編劇有所改變,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戲劇沖突),最後這對CP曆盡萬難重歸于好,獲得滿堂喝彩。

...

其實這種愛情故事也還不錯,雖然能猜到劇情,但磕CP真的很爽啊,磕CP一時爽,一直磕CP一直爽。誰看愛情電影不喜歡一對好磕的CP和Happy Ending呢?

LGBT+的外衣

影片除去愛情外,剩下就是在過去十分少見的LGBT+主題。話說最近關于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相比之前也是多了不少,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提升吧。

LGBT+在本片中出現在了很多地方,或者可以說除了倆人的愛情之外剩下的全是LGBT+。男主的工作,男主的夢想,甚至關鍵沖突也與其相關。

隻是筆者覺得這裡是不是有點過了?不是說LGBT+的主題有問題,而是感覺LGBT+占用了太多篇幅。男主的台詞有點太多了,雖說可以凸顯出個人特征,但密度過高的獨白有點讓人覺得有點無聊。

...

不過沖突那塊筆者倒是覺得塑造的很好,男主的表現非常符合他的設定。一個對LGBT+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即使那個人是你對象的家長,在某些關于信仰上的東西必須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試圖克制内心的躁動,但最後克制失敗完全的表達了出來。沖突就這麼自然的産生了,并不突兀,十分自然。

除此之外,影片還想突出的是LGBT+群體的苦難。與異性戀不同,LGBT+群體内部的矛盾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其外部矛盾。在影片中可以發現,在紐約這個十分開放的城市中LGBT+群體被接受程度很高,但對于男主這種希望尋求真正伴侶的人來說依舊困難重重,具體問題就不做過多讨論了,直男讨論這個問題多少有點不合适。

沉重的愛情

本是喜劇的愛情故事加上LGBT+的主題後反而變得有些沉重,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本就不易,期間的沖突各種各樣,對于LGBT+們來說更是艱辛。

影片中的CP算是運氣好的,磨合和沖突讓他們更好的在一起,而現實中更多的LGBT+們還在苦苦等待和尋找。

無他,祝好

...

參考文獻:

1. 知乎——LGBTQ 到底代指什麼?

2. 知乎——LGBT+群體相關知識積累

3. Wikipedia—LGBT

4. WHAT IS LGBTQ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