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從“我”回鄉奔喪開始,以第一人稱視角出發,穿過灰暗的現實回到了陽光明媚的那一年,父親母親相識相知相戀的那年春天,5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圓滿完成,全國上下幹勁十足,熱情似火。影片在處處充滿生機的魔幻時段裡展現了當年大家對于知識的好奇與尊重,熱情與渴望。送飯,吃飯,摔碗;相識,相知,離别。其中過程非常簡單,但在那個最初也是最後的純真年代,我信。随後影片急轉直下,來到了寒冷的冬天———漫長的等待。通過對焗碗這門中國獨有的傳統手藝的展現,有破鏡重圓之意,張藝謀不愧是形式主義大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父親被打成右派,可能為了過審,影片對此輕描淡寫,但父母的破鏡重圓絕非易事。回到了灰暗的現實,“我”為父親辦理了喪事,臨走之前為村裡的孩子們上了一課,那曾是父親當年站過的三尺講台。
本片雖然叫我的父親母親,但父親這個人物基本丢失了,也并沒有建立起來,也是本片最大的槽點,編劇難辭其咎。表演方面,父親的演員形象質樸,台詞不多,表現平平。作為大女主的戲,章子怡此時演技雖然青澀,但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特寫中充滿膠原蛋白青澀單純的臉,扭捏的形态、嬌羞的神态、奔跑的體态。對于角色的理解,添加了豐富的肢體語言設計,作為觀衆看的出來。新人孫紅雷的演技基本沒有,完全被村長與老年母親碾壓。演技最好的就是青年時代瞎眼母親的表演了,自然松弛,舉重若輕,基本功紮實。
服化道美術制景中規中矩。但美術制景有個漏洞,現實時間線裡泰坦尼克号和國米時期的羅納爾多這兩張海報與毛主席日曆出現在同一個屋子裡非常違和。父母都是老年人,還是在農村,家裡沒有外人,作為時間線提示隻留日曆即可,兩張海報不應該出現。
三寶的配樂堪稱經典,也得了獎。攝影很好,張藝謀是攝影出身,他的片子攝影也都不錯。此片大量的外景,多處魔幻時段的使用,應該拍了很多天。畫面優美,構圖考究,同一鏡頭内對于前景中景近景遠景均有表現。最後章子怡奔跑的動态升格鏡頭設計也很不錯,在沒有無人機的年代難度應該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