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双相亲友,在一场线下放映和亲友一起看了这部影片。本来以为会有严肃科普的性质,但影片开头很快就发现并非如此,甚至主角在开头试着介绍双相的时候都没有假装正经。这更像是一次从患者视角出发,对于精障康复期、重归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十分诚实而感性的记录,
映后交流中,有观众分享,看完之后觉得好像还是没有理解双相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我想这恰恰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它没有特意去塑造某种双相的形象,或者探讨它是什么、怎么来的。它所做的,是直白地去展现一个人带着双相生活的景象,这个生活中除了医生、医院、病友、每日服用药物和发病的崩溃,也有父母、朋友、室友、和室友一起养的猫、同事、火锅、面试、工作、出行。
社会上对于”边缘人群“总是容易有标签化的视角,甚至有些猎奇,想要去看到某个群体痛苦和异化的部分,有时人们也会用这样异化的方式去看待自己,但这部影片并没有迎合那样的想象,而是去呈现一个更完整的人。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双相或者其它精神障碍患者也有不发病不住院的时候,也有社会生活,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要永远住在精神病院里面。同时,这些时候精障的不同也许也变得隐蔽了,表面上看不到的,内心中却仍然可能发生着,无声不代表就不在了。
看到主角在工作中的挑战,也很有感触,一方面也许这些挑战是和双相有直接关系的,但另一方面这个工作实在是太卷了,这么紧的压力和行程,很多人就算没有双相也很难撑住。职场对于人的要求这么高,究竟是人病了还是社会病了呢。
影片中主角也有过发病崩溃的情况,身边的朋友也会感到惊慌害怕,连夜陪着去医院,这段经历也让我觉得非常典型。如何支持和照顾身边的双相亲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朋友做得还蛮好的。
最后在病友会上的发言,感觉那一段在演讲中的升华有点生硬,也许因为我有些不太同意,过于强调“融入社会、拥有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这样的叙事。但我也不禁在想,也许融入社会,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就是大部分普通患者的需求呢?也许去看见这种价值,这些可能性,就是重要的、是他们所相信的呢?这种坚持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讲自己故事的选择,倒也让我肃然起敬。
总得来说,觉得这是一部,亲历双相和心境障碍的人,也许会感到共鸣、看到自己的生活或生活可能的纪录片。也通过这部片子关注到了导演的B站账号,感觉发现了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