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下)》:舶來的大片範本 (文:火神紀)
東風終與周郎便;焚燒、殺戮。
一将功成;萬骨已枯。
鼎足之勢立;誰人功,誰人哀,誰人低泣。
——火神紀。題記。
去年《赤壁》上集出來的時候,有人說那是奧運會開幕式的預演。尤其是諸葛亮那八卦陣擺的那叫一個絕呀,準叫那些洋同學們看一個目瞪口呆。中國别的沒有,人多呀;甭管幹嘛,整一人海戰術上去,誰敵得過我們這架勢呢。果不其然,老謀子那些華麗麗的開幕式;多少有點八卦陣的味道。
我剛看完了《赤壁》下集,開始明白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了。嗯,這是春節煙火晚會的預演。這場大火呀,燒的那叫一個牛呀。所謂的牛氣沖天,說的就是這了。
鋪天蓋地的商業炒作加上強悍的明星效應,再加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藍本;大把大把地往上砸錢,在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裡,絕對是一砸一個準。先把票房成績給砸出來,給投資方一個交待;順帶着把自己的腰包也給填滿上。口誅筆伐怕啥呢,再花點錢找些歌功頌德的對付着也就過去了。反正,無辜的中國影迷們不也就在這種無可選擇的尴尬夾縫中被忽悠着長大;至今,估摸着他們也一早習慣了。
反正,不管電影拍成什麼樣子,終歸是有人罵。于是,該罵的依舊在罵;可是,該賺的也應該賺,該被忽悠的也依舊還被忽悠……最後,不管拍一個什麼電影出來,該幹嘛的,還都幹嘛去。
電影是不是就應該這麼拍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影迷們又是否真的如此好忽悠呢;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記得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頗有種震撼的感覺,它的那種不計成本的強悍視聽效果讓我想起2004年的《特洛伊》(Troy)以及2006年的《300死士》(300);這是多難能可貴的一點,誰說中國沒有大片呢。這部《赤壁》絕對可稱為一部裡程碑式的電影,它華麗的視聽效果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部電影工業王國好萊塢的大制作,光是這一點已經足以讓它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可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回到家裡,我坐在寂靜如水的書房裡,已是深夜時分;我再去回憶這部電影的時候,當我想着寫點什麼,我突然覺得有種無從下筆的感覺。這是我的悲哀,還是電影的悲哀。這是一部标準的大片,同時也是一部舶來的大片範本。大片,就應該是這麼拍的。于是它也具備了好萊塢大片的某種特點——比如說,場面華美卻空洞無物,看着挺養眼,可是娛樂之後卻沒有任何沉澱。這是一部視覺系的大片而不是文藝電影,于是,隻要視聽效果出來了,并不需要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或者更沉重的負累,它也就算是成功了。
把電影當成是一種藝術來看待的話,電影俨然是一門嚴肅的學科。如果電影真的可以被歸類為藝術學科,那麼把按視聽效果将電影簡單地分門别類——視覺系或者文藝系;又或者按其情感基調劃分——喜劇或者悲劇。諸如此類,其實是不夠科學的。
應該如同評鑒一件藝術品一樣去識别一部電影。好的藝術品和不夠好的藝術品,它們的區别在于藝術與非藝術;由此及彼,電影也許可以被分為兩種,好的電影與不好的電影,電影與非電影。
于是這部《赤壁》成了非常尴尬的東西——它既是電影工業發展到頂端的王道之作,同時它又并不足以成為一部好的經典電影;它的華美外在與其空洞的内在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于是我很郁悶的是,這部花了那麼多錢砸出來的電影,它還是否是電影呢。它更像是一種商業行為,它更像一筆買賣——投資方先出錢,然後全國影迷一起集資買單,為此全國影迷可享用的是作為一個小股東應有的權利——聽着吳宇森圖文并茂地扯着三國那個時代裡的某場戰役。
也許,中國文化裡總是充斥着這樣的東西——任何一種東西發展到了極端,它會突然跑向另一個極端。所以,這部站在目前中國電影業頂端的電影;突然就變成非電影了。這是充滿道家邏輯辯證思想哲理的——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對于所有電影的分類标準均是以電影外在的具象存在而不去追究其具象的表達下的内核,這是不對的。一部好的電影除了其具象存在,還必須有其抽象的内核存在。這也有點像佛家的皮囊說——肉身的存在與靈魂的存在,現實世界與西方極樂;從佛家的觀點來看,皮囊、肉身、現實世界,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那一個虛妄的精神世界才是更根本的東西。所以他們主張我們放棄窮奢極欲的現世享樂,去修來生;放棄具象的今生而追求抽象的來生,舍棄現實裡的物質享樂去追逐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這種形而上的哲學觀點是不無道理的。
投射在藝術上,具象的存在反而成了最無關緊要的東西了,是虛妄而沒有意義的。抽象存在的核心才是藝術所以成為藝術的精髓所在。
聰明的孩子們估計已經猜到我想要說的觀點了。我并不覺得這部電影有什麼不妥之處,這是一部注定要在票房上創造奇迹的電影,正如某影評人所說:它把方方面面都照顧得很好。可以說,僅從商業操作來看這部電影,它是極其成功的一部電影。可是,商業電影與藝術形式定義裡的那個電影,它們是否已經越走越遠了呢。商業上成功的電影,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部好的電影,它在藝術上并不一定就理所當然地成功。
有足夠雄厚的資金,可以死命地往一部電影裡砸錢;錢砸得越多,回報也就越大。可以說,投資的成本與最終的票房成績毫無疑問是成正比的。可是,這與一部電影最終取得的口碑是沒有必然聯系的。
我為什麼總是偏好那些小投資的小電影而不青睐大制作的商業電影,因為,小電影要從商業電影的層層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它就必須有想法有創意,大制作的商業電影不一定要遵循這個原則。商業電影可以非常胸大無腦,華麗卻無味;看小電影則一般沒有這樣的煩惱。我厭倦了商業電影那種隻圖一樂的視覺饕餮,每每視覺盛宴,久而久之也就味同嚼蠟了,審美疲勞會讓人對那一切徹底厭倦。
這部電影,剝去它華美的外裹,它還剩下什麼呢。它的故事藍本既非曆史還原,亦非廣為傳播的《三國演義》,說穿了不過隻是另一個版本的《三國演義》罷了。曆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是什麼樣子的其實并不重要,脍炙人口的《三國演義》裡那場赤壁之戰又是什麼樣子其實同樣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無所不用其極地再現了赤壁這個古戰場上那場曾經決定了天下大勢的戰役。至少,吳宇森認為,那場戰役就應該是這個模樣。
一個時代結束了,這意味着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赤壁之戰,赤壁古戰場,這些承載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無盡遐想的字眼,在這部電影裡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吳宇森同樣不能免俗的文人情懷。
所以,孫尚香得以獨闖敵營獲得重要情報而演變成古代版本的《無間道》,小喬得以隻身面見曹操試圖說服曹操罷兵而延誤了魏軍軍機而演變成現代版本的西施……《赤壁》,不過隻是吳宇森意淫裡的《三國演義》;曆史是什麼模樣,與這部電影無關。既要意淫,則免不了美女俊男愛恨情仇,免不了讓人情緒激蕩的英雄豪氣。
《赤壁》上集——我說,那是諸葛亮《名成八陣圖》;《赤壁》下集——更像是杜甫說的,《功蓋三分國》。整套《赤壁》,其實不過是用最昂貴的電影诠釋了杜甫的那首《八陣圖》。這隻是一部舶來的大片,堪稱範本;可是又如何。如果我們需要一個大片範本,我們可以直接去看好萊塢的大片;所以,我們并不需要範本。
當然,我們需要嘗試。于是,我們有了《赤壁》。
2009-01-16;戊子鼠年乙醜臘月辛酉廿一。清晨;5:29。
附注:電影資料擴展鍊接。
■片名:《赤壁》
■譯名:《Red Cliff: Part Ⅱ》
■導演:吳宇森
■編劇:羅貫中、吳宇森、陳汗、Cheng Kuo、Heyu Sheng
■演員:梁朝偉、金城武、張震、中村獅童(Shido Nakamura)、林志玲
■類型:戰争、劇情、曆史
■産地:中國
■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攝影機:Arricam Cameras, Cooke S4 Lenses\Arriflex Cameras, Cooke S4 Lenses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成本:$80,000,000/estimated
■發行公司: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首映日期:2009-01-07(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