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呈現了一種微妙的審美和叙事風格,使其在觀衆中産生截然不同的反應。與一些評論所持的誇贊态度不同,我對這部作品的觀感并不樂觀,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私以為在故事塑造,鏡頭運用和場面調度等維度上,影片顯得相對拙劣。

在我最近觀看的《殺人回憶》和之前拉片研究的《綠魚》《燃燒》的影響下,我發現這部電影在叙事結構和主題探讨方面與前述作品疑似存在高度重合的成分。這種相似性在整個電影的叙事國邏輯和主題表達上都表現得非常明顯。或許正是由于這些因素,我感到這部電影的創作缺乏獨創性,似乎沿用了先前成功作品的套路。本片在技術層面的表現顯得極為平庸,缺乏創新和深度。影片似乎未能展現出導演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是陷入了對前人成就的模仿之中。這使得整體觀影體驗相對乏味,難以引起觀衆的深刻思考。

在評估這部電影時,我将從故事人物塑造、劇本真實感、主題代入感、角色塑造力、場面調度、色彩美學以及鏡頭語言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以更全面地呈現出對該作品的客觀公正評價。

首先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現不佳,尤其體現在對話和交流場景的特寫運用上。導演通過過多地采用特寫鏡頭,将觀衆視角狹窄地限制在演員的面部表情上,而未能提供更宏觀的全景機位。這造成整部電影在觀看過程中始終停滞在一種過于局促的感覺。特别是在黃毛唱歌的情節中,雖然運用了推拉的長鏡頭,但卻未能有效地展現出場景的整體氛圍,黃毛唱歌的遠景,格格不入的戲台班子和酒席裡的其他人作為中景,幾位故事人員的交流作為近景,本身應該是複雜的,精妙的設計,但是現在由于導演鏡頭的切換,導緻中後景揉成一團,混亂的,毫無美感的存在,同樣上下級的交談瘋狂的切近景特寫導緻我隻能看到演員的表情動力,但是完全沒法将幾位演員角色的内在動力和性格特征表現出來,同時也缺少關鍵性的動作和矛盾點展現個人角色的觀點,立場和内在動力。

也正是因為這一大問題是特寫之間的切換過程,導演未能停頓足夠時間,而是過于倉促地選擇了特寫鏡頭,從而使觀衆失去了對細節和神态轉換背後的關注。這種處理方式使人物的行為和動作顯得缺乏連貫性,削弱了人物塑造的深度和細緻度。而整個電影的情節和鏡頭語言的割裂也體現在了情節設置過度強調人物的變化,卻未能通過鏡頭語言充分呈現人物性格的特點,如握拳、皺眉等,而更多地依賴于對語言内容的闡釋。結果,觀衆難以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在世界,産生了剝離感,使整體觀影體驗受到影響。

其次,這部電影在某些具體情節編排上顯然借鑒了《殺人回憶》,特别是在黃毛尿尿看到狗的屍體的場景中,呈現出了與前者類似的情節元素(麥田裡出現屍體),死者從紅衣女孩變成了白色的狗;影片在後續劇本編排引起了我的疑惑,尤其是審訊室的高低差設定,同樣呈現了與《殺人回憶》相似的元素,包括從上到下的視角轉換,暴力執法刑訊逼供以及機動手段的展示。對警察角色的改編為聯防隊員,在追逐場景中引入本土化元素例如大棚,将飛踢情節變成扇耳光的改動(更不符合男性憤怒狀态的表達),雖然這樣的借鑒有時給我帶來了較多的熟悉感,導緻我認為在本片中,似乎缺乏對這些元素的巧妙重新構思,使得影片在情節設計上顯得缺乏獨創性。整體上,這些調整似乎未能擺脫對《殺人回憶》情節結構的相似性。這使我對這部電影的原創性産生了疑問,因為它似乎更多地依賴于對先前成功作品的模仿,而非在細節和情節層面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創新。

電影中語言表達的混亂性似乎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體現在導演對方言的運用上。整部電影中,我難以準确辨識出使用的是哪個地方的方言,因為導演試圖融合四川話和貴州口音,使得語言體系顯得混雜而不一緻。這種語言的混合并未形成明确的風格,而是讓整個電影缺乏了一個統一而具體的語言表達方式。

尤其令人感到離譜的是,電影中采用的方言并未得心應手,導緻了語言表達的質量不佳。試圖模仿四川話口音和貴州口音的語調和說法,使得整個電影中的方言顯得生硬和不自然。雖然可以理解導演可能是出于本土化和地域元素的考慮,但若方言的運用并未為電影帶來正面效果,或許更值得考慮采用更為統一和自然的語言方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西南官話的模仿在父親對兒子的一段對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父親說的話太話劇了,語調太平緩了,說的話也是一半普通話一般方言,完全不貼角色。這種語言混合的嘗試并未成功地融合普通話和方言,反而顯得别扭和不協調。在沒有為電影情節和角色帶來明顯益處的情況下,這種混亂的語言表達可能會對觀衆的理解和投入産生負面影響。因此,電影在語言體系方面的不一緻性值得導演認真審視和調整,以提升整體觀影體驗。

電影在調光和色調的處理上選擇了一個相對較低的白平衡範圍,大緻在1600k到4000k之間。這樣的調色方案産生了一個明顯的冷色調,使得人物臉部呈現出過度的藍色,同時整個場景中的物體也傾向于強烈的冷色調。盡管在拍攝燈籠或回憶場景等特定情境下這種色調或許呈現出一些吸引人的效果,但在追逐戲、探案過程等需要詳細揭示線索的情節中,這種調光和色調的選擇顯得不夠合适,而且這邊說個題外話,追逐戲本身應該是鏡頭音效和角色動作的一個銜接點,但是演員的體态都是沒怎麼跑的,直挺挺的,不疲憊的,這邊演的聽出戲的。

在追逐戲和線索尋找的情節中,影片呈現出的冷色調使得畫面顯得遊離而怪誕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觀衆代入角色和故事的能力。這樣的調色選擇讓整個電影過于遊離于現實,使得觀衆難以真實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緊張氛圍。在這些關鍵情節中,調光和色調的過于強烈的怪誕感使得影片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情感共鳴和緊張感。

電影整體叙事呈現出三個主要案件漩渦,其中包括男主父親被推下水壩的工程問題、殺狗案以及男主身世背景。然而,導演在叙事結構的比重上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顯著的是對第一個漩渦的過度側重。影片在前段時間占比過多,導緻在後40分鐘拍攝後兩個案子時,細節處理不到位,許多情節顯得突兀。特别是關于男主母親撕掉照片,水壩的合同,以及最後出來字幕的情節,讓觀衆難以理解,而且呈現得異常突兀。

電影中的另一問題是女主角,她在整個三大案件中并沒有實質性的關聯。此外,女主的演技被批評為木讷,她在大熒幕上的表現僅僅體現在幾個與男主的對話中,卻未能呈現出深挖角色内心的細緻表達。在一部文藝片中,角色的面部表情通常占據重要比重,而這次的表現則顯得缺乏立體感和美感。整體而言,女主角的角色顯得空洞無味,對于整個情節的塑造貌似可有可無,删除她的部分或許對影片不會産生實質性的影響,尤其是她與男主之間并沒有呈現出深厚的感情,為了加而加。

最後,影片在描繪紅白喜事的色調和情節時顯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兩場戲原本應該是整個電影中重要的情節節點,具有突出的色彩和情感,但由于導演未能運用這兩個元素進行沖撞和對比,導緻了整體節奏的平淡。在色調、拍攝手法以及節奏方面,都表現出一種缺乏張力和巧妙處理的狀态,使得這兩場戲反而成為影片中突兀存在的部分,讓整個電影顯得枯燥乏味。

另外,在對民族傳統藝術和風俗的描繪方面,影片在場景調度和道具設計上也存在問題。例如,祭祀的台風水方位放反、符咒的展示方式過于虛構等,都顯得不夠真實和細緻入微。男主進入祭祀壇後,鏡頭未能展現出祭壇内更多的靈異元素,僅僅呈現了一個娃娃,使得整個場景顯得空洞缺乏内涵。此外,一些标志性元素的選用和特寫鏡頭的呈現也未給觀衆足夠的思考時間,顯得倉促而匆忙。

這些問題使得整個描繪民族傳統的場景顯得匆忙和不夠豐富,影響了對于文化元素的深刻體驗。在未來的創作中,導演可能需要更加用心地處理這些細節,以确保民族傳統元素得到更為真實和富有内涵的呈現。感覺就像是為了預告裡面剪輯進來就是為了好看而強行加的内容,為了醋包的餃子。

電影盡管運用了商業性的探案節奏和情節元素,但其本身更偏向文藝片的類型。然而,影片在故事叙述上存在一些問題,文本量不足,導緻很多場景的塑造顯得遊離。尤其在主角的情感表達和心理描寫方面,缺乏足夠的解釋和分析,使得觀衆難以理解男主角為何瘋狂,究竟是因為何事而心情失控。

男主角在整個影片中的情感狀态和心理狀态并沒有得到明确的刻畫,觀衆難以理解他的情感變化和内心的矛盾。整個角色表現出一種木讷、神秘的狀态,缺乏當地人真實精神氣質的呈現,使得人物顯得缺乏靈魂。這種模糊的情感描寫導緻了整體故事的懸浮感,觀衆無法真正投入到主角的内心世界中。所以這個片子我覺得挺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