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是我的人生電影, 至少,過去幾年是的。 但這一篇不是影評,它隻是觀後感。

保守估計,這部電影我已經來回看了10遍。 17年某個深夜,我在隆冬沒有暖氣的南方發現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也和當時的天氣差不多,唯一區别是南方不下雪。男主角Lee的哥哥突然離世,他不得不從波士頓趕回曼徹斯特小鎮處理哥哥的身後事,以及照顧侄子。

他在曼徹斯特小鎮經曆過心碎,所以他逃走了。他一個人生活在波士頓,在一個小區幹清理垃圾、修水管等等的雜活維生;住在一個地下室。哦不,糾正一下,他一個人“生存”在波士頓。那日子實在很難稱得上“生活”。

處理哥哥葬禮和照顧侄子的過程讓他慢慢地開始和世界重新建立聯系,尤其是侄子,給他生活帶來了新的活力。我以為故事線會延續同類作品的套路,主角通過親人朋友的支持又找到生活的動力之類雲雲。

但這部電影沒有。

正在他逐漸嘗試着回到生活中去時,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他再次崩潰,哭着和侄子坦白,他無法擊敗回憶。

那年我寫下觀後感:我們都曾身陷囹圄,當然也可能是現在時或将來時,隻是無疑,會的。主流的基調肯定是鼓勵走出來,向前看,迎接新的生活;但總有一些人,他們走不出來。

現實從來不像電影那樣,因為某個人或某件事出現或發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實際上,等那人那事過去了,生活又将歸于平靜,心死之人依然心死。鼓勵放下固然沒錯,隻是一旦一件事被過度倡導,與之相反的那個選擇容易成為錯誤的。不放下不向前,是不對的。Lee傳遞的态度,我猜,是不向前也可以,一生負重前行也沒有錯。有的人容易放下過去,容易釋懷,那必然有另一些人容易沉湎過去難以自拔。如果不能釋懷,那就不要釋懷吧,為什麼非要他釋懷呢?從沒有人鼓勵别人沉湎過去,但是,沉湎也沒什麼不對啊。

今天又想起這部電影,也是因為又看到了類似的觀點。大意是說人有主觀能動性,如果生活不對,就去調整改變生活。人在人生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我幾乎本能地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在某些方面,我固執地可怕且毫無理由。

我想,我不能一直活在過去嗎?這到底有什麼錯嗎?想了挺久,終于想到,一直沉浸在過去确實沒什麼錯,但這種選擇有代價。如果我選擇沉湎,那就要心甘命抵地承受相應代價。

過去幾年,我都接受了。直到今天。

倒也不是我的想法發生了什麼改變,我仍然相信要不要活在過去式人的自主選擇,沒有對錯好壞。隻是經過一些思考和比較,我判定沉湎的代價已經超過其給與的舒适感,所以我決定move on試試。 最壞的情況,我還可以再退回來,因為過去還在那裡。

我依然喜歡這部電影,不過它不再是我的人生電影。至少接下去一段時間不會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