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旁觀者》,最讓我念念不忘的,不是複雜的劇情,而是陳坤飾演的陳家輝那雙“不敢直視”的眼睛:面對父親的遺像時,他的眼神會閃躲;說起十六年前的争執時,他會低頭盯着地面;甚至在兄長提起父親的病情時,他都會下意識地移開視線。這種“逃避”的姿态,像極了現實裡的我們——面對親情裡的矛盾,總是習慣用“躲”來解決。

...

影片裡的陳家輝,因為少年時母親的死,怨恨上父親并毀掉了父親的工作設備,從此再也沒回過家。直到父親去世,他才被迫回到這個充滿回憶的地方。可他的回來,更像是一種“完成任務”:穿着得體的衣服,面無表情地探視,甚至不願多待一秒。這種“冷漠”的背後,其實是對親情的恐懼——他怕想起當年母親意外去世時,去尋找父親,卻看到父親在和另一個女人交談的場景,怕承認其實是自己毀掉了父親的工作,更怕面對自己對母親去世的無力。

...

《旁觀者》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不完美”。陳家輝沒有和父親達成完美的和解,因為父親已經不在了;他也沒有一下子變成“孝順兒子”,而是帶着愧疚和理解,慢慢學會面對過去。就像現實裡的我們,和父母的矛盾不會一下子消失,那些沒說出口的話也不會突然說出來,但隻要願意邁出第一步,就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