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凱歌作為《長津湖》的導演之一,深知僅憑一部影片、一場戰役和單一的視角,難以深度講好抗美援朝的故事,因此,他創作了《志願軍》三部曲,以全景、多角度和立體化手法,再現這場新中國成立時的關鍵戰役,其首部《雄兵出征》,重點聚焦了抗美援朝戰争的開戰時刻。
《雄兵出征》的開場運用大量篇幅去描述這場仗“為什麼要打”,從政治領袖、科學家到普通戰士的視角,展現了參戰的決策之艱難——為了國家的未來和平,更多地是會承擔難以言喻的犧牲。
戰争電影例如《血戰鋼鋸嶺》《1917》《敦克爾克》這類聚焦在戰場人物上的電影,觀衆能夠較為輕松的跟着角色帶入到故事中去,觀看過程也很容易判斷出影評所呈現的信息,但在運用鏡頭去描述一個宏觀戰役、多人物登場、戰鬥場景錯綜複雜的情況下,觀衆很難去捕捉到具體的信息,加以戰鬥過程混亂的剪輯會使觀衆看懵:“在打哪?為什麼打?誰在打??”;導演陳凱歌在《志願軍》中将這些細節處理的很好,除了對各種戰役的介紹以外,影評還交代了為什麼要這樣打,是因為敵強我弱,還是孫子兵法裡的謀略,都通過片中的人物告訴觀衆這樣打才能夠出奇制勝,觀衆不在會感到雲裡霧裡;此外對于槍戰戲陳導也處理的很好,在沉長的戰鬥,和混亂的運鏡中加入了外交發言人的戲,兩條線來回穿插,情緒節奏同時高升,讓觀衆在戰場拼搏和新中國崛起兩個畫面中來回翻湧,熱血沸騰!


從《金剛川》到《長津湖》,《志願軍》是抗美援朝系列影片中最為成熟的,更多細節處理的非常好,講好抗美援朝故事有重大意義,期待陳凱歌導演《志願軍》的後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