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行】

張偉,全國四十九萬七千三百六十二人中的一個。他是普普通通家庭的孩子,從小沒有特長,沒有目标,沒有自己。

在家裡,母親對他的态度是幹啥啥不行,最瞧不上的是他不上不下的樣子。他母親也常常說出貶低他的話語,

“沒出息,你也就這樣了”。

“腦子笨死了”

“我怎麼生了你這種沒用的孩子”

“像你這樣的考個差不多的大學就得了”

這些聲音很輕易的住進我們心裡。内化成“我确實不行”的執念,這種執念會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學習、交友等方方面面。

我總會想,為什麼我們身邊有那麼多父母,喜歡一上來就批判定義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孩子沒有達到他們所謂的目标時,所有的付出在他們眼中便沒有意義。

就像,張偉告訴母親自己加入了學校花遊隊時,母親第一反應就是讓他退出花遊隊,别耽誤學習,因為母親覺得張偉在“浪費時間”。

父母們總喜歡用一句“浪費時間”、“你不行”輕易否定掉孩子在這些事上投入的全部精力。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多用積極的視角去看見和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或許孩子心裡能慢慢建立起一種“我很好”、“我能行”、“我可以”的自我認同,挖掘自身更多可能性。

【不甘心】

張偉長期處于被否定的狀态下,他又不甘心一直被母親否定,心裡始終有“我确實不行,但又不甘心”。

比如,張偉聽到學校領導要解散男子花遊隊的那一刻,他心中的不甘被最大化地激發出來。作為隊長的他,在網上辛苦搜尋訓練場地,給隊友們找教練,從廣場舞大媽,拉丁舞老師,到海洋館袁教練,并組織大家像模像樣地訓練。

比如,他在海洋館被冒牌教練大罵,“你算什麼東西?連一周半的後空翻都翻不過去,差成這樣怎麼當隊長?”

他又不甘心,等訓練結束隊友們回家後。一個人在海洋館樓頂的蹦床上加點練習後空翻,直至,天色漸暗。鏡頭的剪影下看不清他的五官,隻能看到他身體的輪廓,張偉每朝向天空翻騰一次,仿佛拼盡全力在向世界呐喊:

“人人都說我不行,我偏要證明給你們看,我不是就這樣而已”人一旦有了強烈被肯定、被看見的渴求,就會有為自己去拼一次的信念。

整個故事意外讓我破防的一段是張偉深夜獨自在泳池中獨舞。

這個少年在際遇陰差陽錯的推動下,跌跌撞撞中想去完成花遊隊的表演任務,最後依然面臨隊伍被解散的命運。

做一場夢,撲一場空。張偉在水中用力撲騰、跳躍、出水,盡情釋放自己的各種無力與不甘。

其實,别人說不行、喊暫停,都算什麼呢?繼續與否,隻有自己說了算。

【美好】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看點,少年們彼此理解與相惜的美好。

影片中,高飛看到張偉獨自在海洋館蹦床上練習,他懂了張偉心中的不甘。

第二天張偉一直無法完成翻躍動作,自我心理崩潰後。血氣方剛的高飛故意推搡他,他知道對于溫吞的張偉,不斷的刺激,才會激怒張偉去打破長期自建起的“我不行”的執念。

同時,張偉直面責任的态度,也是高飛曾逃避的。在花遊隊宣布解散後,張偉找到高飛,兩人坐在路邊撸串,高飛跟張偉袒露自己的心事。

運動天賦極高的他,帶着地區第一進入省體校後,無法接受自己墊底的事實,以一種自認為聰明,卻又逃避責任的方式回到學校。

張偉缺少高飛的熱血,高飛欣賞張偉的擔當,彼此認同自己缺失的那個部分。這也是少年之間該有的樣子啊,相互相惜單純動人。

【正常青春】

我想這是一部正常的青春片。

什麼是正常的青春呢?

沒有小三,沒有劈腿,沒有跳樓,沒有堕胎,沒有loser、沒有廢柴......

你會做着一些成人眼中看起來很中二的事情,更要命的是有一群比你更中二的人會陪你一起做。

有用不完的熱血,沒有規定方向的生長,你會逢光而生,遇涼而野,一種給人向上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