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速五厘米》這部片子,我之前一直想補,但是又聽說是BD,就一直也沒去補,上周去看了《鈴芽之旅》,于是決定将新海誠的一些作品都回看一下,第一部選擇的就是《秒速五厘米》。

這裡我要先說結論,那就是,在回看《秒5》的時候,我發現,從《秒速五厘米》到《言葉之庭》到《你的名字》到《天氣之子》再到最新的《鈴芽之旅》,誠哥的感情戲的描寫,是越來越差勁了,越來越沒味道,甚至在最新作當中,我都感覺這個愛情線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兩人相互表達愛意的方式,居然變成了“沒有草太的世界我活不下去。”嗯.......(失去語言)反觀《秒速五厘米》,這時候的誠哥,對那種細膩感情的描寫真的是絕了,從對話,獨白,字裡行間,再包括各種空鏡頭的運用,就是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新海誠文學系出身的底子是真的好,我當時再看第一章,櫻花抄的時候,男主一路做電車去找女主那段,真的是絕了,用那種細膩的文筆,去展現一個初中生當時的那種情感變化:“期待-不安-擔憂-焦急-絕望-害怕-震驚-喜出望外-安心”,這麼多複雜的情感,卻以一種有點克制的手法,有序的娓娓道來,實在是寫的太好了,我在看這段的過程中就已經被新海誠的文筆折服了,也是在這個時刻,我就突然意識到,這種細膩的情感把握,為什麼在他後期比較新的作品當中就比較難以看到了呢?

剛剛提到了《秒五》中第一段櫻花抄對少年那種細膩情感的描寫,太空人則是對少女情感的細膩描寫,描寫的最好的,大概就是早苗在準備表白的那天,才真正的意識到,男主根本沒有在看她,一直在望着飄渺的遠方,他所展現出來的溫柔,卻恰好是心裡距離的體現。

最後,第三集秒速五厘米,男主考回了東京,找了工作,也找到了女友,但是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内心和靈魂早就是空洞的,失去了某些最重要的東西,雖然整體篇幅不多,但是那種怅然若失和惶恐感,也有所體現,讓我感到說不出的胸悶和壓抑感 ,同時也對這種,“成長”感到害怕。如果說,在時間和成長當中,我們必将丢失某種“靈魂”,那這樣的成長,是我絕對不想要的。

所以總的來說,新海誠在這一部《秒速五厘米》當中,對“私人”的情感的描寫是把握的很好的,其中也離不開他所選擇的表達方法,第一人稱的獨白,三段影片當中,都參雜了,或者說,絕大部分都是第一人稱的獨白,這種像是“自言自語”像是“低語”一樣的表達方式,非常的溫和,搭配細膩的情感把握,可以實現非常好的效果。

而這種着重于對情感的表達,或者說用内部情感來推動外部情節發展的手法,在日本作品當中非常常見,新海誠的這部《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庭》當中也有不少的運用,我還是蠻喜歡的,反觀後面的《天氣之子》和《鈴芽之旅》,它的情感多是外部情節推動所産生的,比起情感本身,更注重的是描繪外部的情節有多麼的“跌宕起伏”,而外部情節所帶動的情感,也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外部情節的,也就是說,新海誠後面的作品當中,比起内部的情感,他将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外部的情節上,情節比角色内心情感的地位要重,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新海誠後期的作品當中,情感描寫越來越差的原因之一吧。

聊完這些,還想說說,影片最後的那一段閃回,這個效果我覺得也是做的滿不錯的,這種閃回其實也是和開頭櫻花抄裡面一些插叙手法的呼應,并且通過這種閃回,重複和補齊了前面故事當中的一些細節,搭配一些空鏡頭和配樂,雖然并沒有進行強烈的情感渲染,但是那種“錯過”與“失去”卻展現的淋漓盡緻,而且回過頭來,再回看兩個人的經曆就會發現,命運的捉弄人之處,以前看評論很多人可能會說,兩個人最後在火車面前錯過十分的可惜,但是,在我看來,就算在那邊,兩個人相見又有什麼用呢?即使兩個人内心都還在牽挂着或者說想念着對方,但是大概在很久很久以前,兩個人就已經“錯過”了。

《秒速五厘米》這部片子,我之前一直想補,但是又聽說是BD,就一直也沒去補,上周去看了《鈴芽之旅》,于是決定将新海誠的一些作品都回看一下,第一部選擇的就是《秒速五厘米》。

這裡我要先說結論,那就是,在回看《秒5》的時候,我發現,從《秒速五厘米》到《言葉之庭》到《你的名字》到《天氣之子》再到最新的《鈴芽之旅》,誠哥的感情戲的描寫,是越來越差勁了,越來越沒味道,甚至在最新作當中,我都感覺這個愛情線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兩人相互表達愛意的方式,居然變成了“沒有草太的世界我活不下去。”嗯.......(失去語言)反觀《秒速五厘米》,這時候的誠哥,對那種細膩感情的描寫真的是絕了,從對話,獨白,字裡行間,再包括各種空鏡頭的運用,就是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新海誠文學系出身的底子是真的好,我當時再看第一章,櫻花抄的時候,男主一路做電車去找女主那段,真的是絕了,用那種細膩的文筆,去展現一個初中生當時的那種情感變化:“期待-不安-擔憂-焦急-絕望-害怕-震驚-喜出望外-安心”,這麼多複雜的情感,卻以一種有點克制的手法,有序的娓娓道來,實在是寫的太好了,我在看這段的過程中就已經被新海誠的文筆折服了,也是在這個時刻,我就突然意識到,這種細膩的情感把握,為什麼在他後期比較新的作品當中就比較難以看到了呢?

剛剛提到了《秒五》中第一段櫻花抄對少年那種細膩情感的描寫,太空人則是對少女情感的細膩描寫,描寫的最好的,大概就是早苗在準備表白的那天,才真正的意識到,男主根本沒有在看她,一直在望着飄渺的遠方,他所展現出來的溫柔,卻恰好是心裡距離的體現。

最後,第三集秒速五厘米,男主考回了東京,找了工作,也找到了女友,但是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内心和靈魂早就是空洞的,失去了某些最重要的東西,雖然整體篇幅不多,但是那種怅然若失和惶恐感,也有所體現,讓我感到說不出的胸悶和壓抑感 ,同時也對這種,“成長”感到害怕。如果說,在時間和成長當中,我們必将丢失某種“靈魂”,那這樣的成長,是我絕對不想要的。

所以總的來說,新海誠在這一部《秒速五厘米》當中,對“私人”的情感的描寫是把握的很好的,其中也離不開他所選擇的表達方法,第一人稱的獨白,三段影片當中,都參雜了,或者說,絕大部分都是第一人稱的獨白,這種像是“自言自語”像是“低語”一樣的表達方式,非常的溫和,搭配細膩的情感把握,可以實現非常好的效果。

而這種着重于對情感的表達,或者說用内部情感來推動外部情節發展的手法,在日本作品當中非常常見,新海誠的這部《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庭》當中也有不少的運用,我還是蠻喜歡的,反觀後面的《天氣之子》和《鈴芽之旅》,它的情感多是外部情節推動所産生的,比起情感本身,更注重的是描繪外部的情節有多麼的“跌宕起伏”,而外部情節所帶動的情感,也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外部情節的,也就是說,新海誠後面的作品當中,比起内部的情感,他将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外部的情節上,情節比角色内心情感的地位要重,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新海誠後期的作品當中,情感描寫越來越差的原因之一吧。

聊完這些,還想說說,影片最後的那一段閃回,這個效果我覺得也是做的滿不錯的,這種閃回其實也是和開頭櫻花抄裡面一些插叙手法的呼應,并且通過這種閃回,重複和補齊了前面故事當中的一些細節,搭配一些空鏡頭和配樂,雖然并沒有進行強烈的情感渲染,但是那種“錯過”與“失去”卻展現的淋漓盡緻,而且回過頭來,再回看兩個人的經曆就會發現,命運的捉弄人之處,以前看評論很多人可能會說,兩個人最後在火車面前錯過十分的可惜,但是,在我看來,就算在那邊,兩個人相見又有什麼用呢?即使兩個人内心都還在牽挂着或者說想念着對方,但是大概在很久很久以前,兩個人就已經“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