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便聽聞香港TVB拍的這部紀錄片《無窮之路》備受好評,這段時間正好拿來下飯時間看,好巧不巧,前兩天《感動中國》節目頒獎,《無窮之路》的主持人陳貝兒,獲此殊榮。

憑借一部12集,每集20分鐘的紀錄片,就能拿《感動中國》嗎?

可以。如果你看過這部《無窮之路》的話。

...

包括陳貝兒在内,這支TVB五人小分隊,來到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甯夏、海南等多個省份,深入貧困地區,以既不失宏觀格局,也不失人性溫度的視角,捕捉到了祖國脫貧工作背後的點點滴滴。

坦誠而言,《無窮之路》的每一集,都是讓我在笑聲與淚目之間度過的。

我們當然會被感動,因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在富起來一部分、國家有餘力之後,仍然願意花費巨大的力氣把因為曆史和地理局限導緻的貧困人群使勁拉上時代列車,而不是放任他們被時代的滾滾洪流所淘汰。

但以電視紀錄的視角來審視,扶貧脫貧的故事天然擺在那裡,有許多家電視媒體可以去制作節目,那麼,為什麼偏偏是陳貝兒和TVB赢得了所有人的一直點贊?

我想,這個答案你隻有看了節目便自然知曉。

而這也是陳貝兒作為節目主持人和出鏡記者的獨特之處。甚至,也是她獲獎的理由。

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陳貝兒,盡管後來才知道,人家早已是香港主持界的代表人物,不過這些榮譽和頭銜都不重要,對于許多新觀衆而言,随便看一集你就能感受到陳貝兒這位出鏡記者的不同之處,你很快就會喜歡上她。

在《無窮之路》裡,陳貝兒可能展現出了華語記者在戶外節目主持采訪的最高水平。

正是因為陳貝兒,《無窮之路》沒有以往你我所熟悉的那般紀錄片的嚴肅感和刻意感,而是那般休閑與自然,就像一位城裡的鄰家表姐回鄉下省親一樣。你可以從無數個細節,比如每次見到采訪嘉賓,她總是一路小跑上前跟人熱情握手打招呼,比如每次采訪她都會認真傾聽及時回應,她是如此熱忱又随和,跟采訪對象總能很快打成一片,無論是孤獨的老人、叛逆的小孩,或是其他人……

陳貝兒的知性與同理心,在《無窮之路》裡展現得淋漓盡緻,她會因為怒江邊的鄉村醫生隻為一句承諾堅守至今,而瞬間落淚;她會跟那些叛逆的不習慣上學的少年開玩笑;在爬山路的時候,她也會跟直男一樣的村長小夥開玩笑撒嬌……在采訪之外,單獨出鏡的環節,她又會成為那個理性淡雅、條理清晰的主持人。

更不用提陳貝兒的出鏡形象,如果不是很早就确立主持為自己的志向所在,陳貝兒完全可以進入演藝圈或轉行模特。當陳貝兒走在甯夏的戈壁灘上時,航拍鏡頭下,直讓人聯想到三毛的詩意;但你看在廣西、海南和雲南這些低緯度地區的采訪裡,陳貝兒幾乎都是穿着涼拖鞋,這種習慣也十足廣東風啦。

更随和的是,采訪學校老師的時候,貝兒和老師都是雙雙坐在課桌上聊天的;采訪廣西的農業電商公司,貝兒也是很自然地坐在身後的辦公桌上采訪“F4”的……沒有姿态,反而是最好的姿态。

...

陳貝兒對每個人都發自内心的尊重,對不同境遇的生活都抱有同理心,她真心地願意換位思考,她總是因為采訪者的故事而動容……這種超強的同理心與共情能力,與其說是記者的必備素質,倒不如說,是陳貝兒本人刻在骨子裡的深邃人格。所以,她幾乎都是本能反應,不用猶豫,也無需假裝。

我相信,你一定在其他主持人身上見識過,刻意的假裝與表演,會是怎樣的格格不入,也會成為經典表情包千古流傳。

這是陳貝兒獨一無二的個人特質,正因為她,也是她,賦予了《無窮之路》獨特的節目氣質。

...

看過《無窮之路》,其實我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想起了另一檔與之相似的節目。

那同樣是一檔足以展現祖國各地翻天覆地變化的紀錄片節目,但這檔節目卻是如此低調,以至于我不得不再次推薦——央視4套的紀錄片節目《遠方的家》。在央視網和央視影音APP都可以收看。

《遠方的家》這檔節目開播已超過十年,每年至少有200期節目,每期節目40分鐘。它有多個主題系列,比如以大江大河為主的《江河萬裡行》,以沿海岸線為主的《沿海行》,還有《邊疆行》等系列節目,旨在通過實地探訪,介紹各地的自然風景、人文風情、特色特産,以及重要的地區發展故事。

《遠方的家》是我十分偏愛的節目,作為背靠央視的節目,資源上它是不愁的,所以通常會派出多個攝制組奔赴各地同時拍攝,這也意味着,節目會有許多位出鏡記者。正因為這一點,我才覺得,《遠方的家》與陳貝兒的《無窮之路》具備相似之處。因為《遠方的家》的出鏡記者,在大陸的電視媒體裡,也是最随和、最深入民間、以及最樸素的。

我喜歡幾乎每一位《遠方的家》的出鏡記者,比如兢兢業業、笑起來真好看的唐天驕,又比如總能冒出許多機靈古怪的梗的譚文穎……我尤其喜歡的一個節目片段是,譚文穎在川藏公路便遇到一群摩托車自駕的人,一番攀談之後,大家熱情告别,望着摩托車隊遠去的背影,記者譚文穎瞬時情緒湧動,于是她對着鏡頭自主抒發了一番感慨……這一刻,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僅僅是為節目采訪而存在的工具人,我看到了真實的人性,看到了作為記者的她身上最閃亮、但也許又不那麼符合“規矩”的個人特質。

直到今天,我都記得那個片段。

正如籃球比賽裡,優秀的裁判是讓觀衆感受不到裁判的存在;好的記者,是讓觀衆感受不到記者的存在嗎?

我認為并非如此。

出鏡記者或主持人,當然要推動節目進行,保證節目流暢,但這與個人特質的展現,并不是絕對的沖突。如果有記者的個人特質與節目調性太過和太出挑,那隻能說這位記者還不夠優秀,還沒有學會真正的平衡。

出生于香港的優渥家庭,孩童時代就可以與張國榮、梅豔芳等巨星照面,留學于海外,成為業界知名主持的陳貝兒,在《無窮之路》之前,不僅對貧窮,甚至對普通鄉村,都沒有多少概念……但這依然不影響,不影響她去面對、認識和理解與她的既有經驗堪稱天翻地覆的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當我們在城市裡總是很容易看到一些人對待服務員趾高氣昂,一些紮根城市兩三代的土著對外來鄉下人口刻薄又排擠時,你就知道,陳貝兒身上的同理心與共情能力,并不是一種人人都具有的能力。

是的,那也許是一種天賦,但也是一種能力。

感謝貝兒帶給我們《無窮之路》。大家也不忘了央視的《遠方的家》。

【文:阿魚探長。公衆号:阿魚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