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首映之後一水兒的五星好評實在是讓人感到不适,中國的電影觀衆就這麼好忽悠麼?我想也不是,光我這場就有三波觀衆陸續退場,而我本人則在電影開始一小時之後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如坐針氈,若不是因為坐在影院正中央貿然離場會給其他觀衆帶來不便,我估計也無法堅持到影片最後。這是一部我期待了很久的電影,題材和最初馮導的制作班底是我關注這部電影的原因。雖然後來臨陣換将但我認為就算水平下降也應該有個底線(以金剛川為對比),看過之後的總結就是這是一部無法令業内人士,影迷和軍迷三大群體滿意和的電影,馮小剛依舊是中國最好的戰争片導演,而回想《集結号》已經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實在是令人惋惜。至于為什麼這麼說,您細看我說的是否在理。

一. 類型模糊:

大陸電影導演對類型片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誤解,這也是中國電影的通病。當然,這與相關規章制度也有很大關系,由于不便深入探讨這裡就暫且不提,單論創作角度。長津湖的定位是一部商業戰争類型片,而何為戰争類型片,可以從幾個角度進行考量。1.以某場戰争作為大背景,叙述其中的某場戰役或戰争中的某一時間段。2. 有着明确的電影主旨,以及清晰的故事脈絡,邏輯和較高的完成度。3.具有好的戰場寫實性,遵循曆史且不能出現大量作戰以及裝備方面的原則性錯誤。以好萊塢典型的兩部A類戰争類型制作《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戰鋼鋸嶺》為例,這兩部電影之所以是影史經典就是因為導演在基本沒有犯大的原則性錯誤的基礎上對反戰,個人與集體利益,信仰到底能在戰争中帶給人什麼這三大主旨上有着明确的結論,且戰場部分有着超強的寫實度。《拯救大兵瑞恩》前二十分鐘的類似于記錄片的影像風格至今都是各大戰争電影臨摹的對象,鋼鋸嶺則把墨爾本郊外的片場炸成了廢墟全程進行實拍(斯皮爾伯格,亞努什卡明斯基,梅爾吉布森其實都是實拍狂人)。而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其他任何幹擾因素(如莫名其妙的感情線,毫無意義的影像炫技)去阻礙創作者傳達他的價值觀。以上都是一部好的戰争類型片應具備的素質。反觀《長津湖》,首先就沒有交代清楚戰争的背景及原因,這對不了解這段曆史的觀衆是很不友好的,尤其是美軍在仁川登陸後為何要跨過鴨綠江的動機拍攝的及其暧昧(懂的都懂),給人的感覺就是美國人來了,美國人在仁川登陸了,美國人逼近鴨綠江了。然而,是個人都知道是北朝鮮率先發動了戰争,後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迅速切斷了島内朝鮮人民軍的聯系,蠶食了大量人民軍主力導緻金日成再次向共産國際求援。電影中則變成了美帝與我國的單挑,其餘國家均不存在,這是相當不客觀的,起碼交代清楚參戰方吧。出兵的過程也極其潦草,所有需要觀衆了解的背景關鍵情節點均一筆帶過,三個小時時長哪裡是重點都搞不清楚。開篇觀衆就是一頭霧水。其次,主旨不明。從立項到拍攝結束周期為五年,投資十多億,然而完全看不到劇本是經過精心打磨後呈現的。三位導演的思路似乎并不統一,什麼都想拍但什麼都沒有表現清晰,是通過小人物的命運來折射反戰精神還是和平來之不易還是志願軍英勇奮戰的曆程?整部電影就像在播幻燈片,故事及感情極其不連貫(有剪輯原因下面說)。這就導緻了正面人物的邏輯立不住,感情的宣洩僅剩下了喊口号,到了電影最重要的情節點時,以上問題以及影片最後超低的完成度導緻我完全無法與之共情,最終隻是靠字幕解釋彌補。我是來看電影的不是來看書的。再其次,超低的戰場還原度(原則問題留在後面說),趕工痕迹明顯。這十多億到底用在哪裡了?影片開頭的文戲就是明顯且拙劣的特效鏡頭,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文戲都不實拍難道是在拍複仇者聯盟?普通觀衆來看戰争片看的就是場面,影片最開始部分拍攝美軍轟炸機的鏡頭所有爆炸均為一眼假特效,那觀衆看什麼來了?飛機用特效做難道用點真實的炸點都做不到?五年的時間都在準備點什麼?再說陸戰,不是說有個斷胳膊斷腿就叫體現戰争的殘酷了,這些特效鏡頭都應該為戰場寫實服務,而不是突然跳出來吓唬人。我看到的是易烊千玺一直在雜技扔手榴彈,兩個主演端着鋼闆抵禦美軍重機槍同時還在快速移動,各種武術動作躲坦克和爆炸,炮彈對撞折射,主炮彈藥從朱亞文的臉邊劃過臉部竟然隻有輕傷,每分鐘600發射速的重機槍掃射沒有掩體的志願軍一槍也打不中(太多了說不過來,說好的美軍不動用核武器我們就不出動燕雙鷹呢)。這壓根就不是戰争片,這是一部活脫脫的武俠動作神劇,或者說是一個三個小時的流水賬,連報告文學都算不上。

二. 無序的剪輯搭配無理由的音樂,隻為炫技而存在的鏡頭(特效),臉譜化的人物,符号堆砌,過程不完整。

我認為剪輯是除劇本外導緻這部電影崩塌的另一大原因,觀影過程全程黑人問号臉,一直在和身邊的朋友頻頻對視,看到他眼中的迷惑我不禁要問,剪輯師他到底在剪什麼?情緒之不連貫導緻整個電影完全無法形成閉環。例如,在入朝之前,我能理解導演希望用一些搞笑的片段來體現整個七連的和睦氣氛,但它既然是一段情緒那就麻煩不要打斷它,我剛想笑你就剪輯到火車外,剛想笑你就來個莫名其妙的群演反應鏡頭或者空鏡,剪輯師是手抖?想把觀衆逼成精分沒必要這樣。再者,馬上就要開始戰鬥的時候,情緒剛剛開始在觀衆中蔓延,你突然來了一段無厘頭的搞笑場面外加非常不适時的音樂是想表達什麼?的确,不同人物出場時配合不同的音樂是提高群戲辨識度的一個基本方法但是你突然出現的拐彎音是來搞笑的麼?這是要打仗了,不是村裡大頭賺錢衣錦還鄉。我懷疑剪輯師和配樂是否知道他們在做一部戰争戲。反倒是戰争場面部分體現戰場與戰局的的複雜性的多線叙事基本為零,以上問題在大熒幕上被充分放大,赤裸裸的暴露在觀衆面前,剪輯師基本功之差令人咋舌。

此外,作為國内一線導演的代表,幾位都應該知道任何技巧都是為故事服務且以故事為先的。以轟炸碎石灘那一段為例,那個飄來飄去還帶着詭異縮放的長鏡頭是在幹什麼?人均羅傑迪金斯?覺得長鏡頭好就要濫用?美軍戰鬥機都在頭頂上了你不拍主要人物的反應跑去搞什麼沉浸式長鏡頭,相機大部分時間都在人與人之間移動看到人臉的時間每次不超五秒,這讓我找到了玩兒GTAV切換人物時的感覺。IMAX攝影機在快速移動過程中本就會讓畫面變得有些模糊,整個長鏡頭基本上就是在一片混沌中度過。這種無意義的炫技不僅不沉浸還打亂了原有的叙事節奏和調度(可以說毫無調度),更不要提後面還出現了不知道為什麼明明一個橫搖就可以完成的鏡頭莫名其妙的繞了一個大彎這種情況,屬實可笑。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我沒想到在2021年還能看到如此臉譜化,非善即惡的人物描寫。既然有大量描寫美軍的橋段那麼導演就應該知道美國人也是人,雖然在戰争中是我們的對立面但醜化敵人并不能讓自己變得高大。客觀來說影片中的美軍士兵還算正常(忽略尴尬的台詞及行為),但幾位高級将領徹底淪為了體現美軍戰鬥意志不堅強,高層傲慢自大且不團結的工具人。我認為痛恨敵人則更應該正視敵人,如果戰争電影中反派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激起廉價的民族主義那麼就背離了拍攝的初衷。

戰争電影本就是符号堆砌的重災區,但《長津湖》似乎有點過于刻意了。楊根思和冰雕連就是為了體現志願軍英勇無畏和美國人最後那一拜,這就讓這些本就帶有悲壯意味的人物無法為劇作服務。我不是說不能利用符号,但在劇作中符号本身就該帶有引導整個劇情走向且為觀衆帶來心理暗示的深遠意義。很顯然,《長津湖》中并沒有這種符号,強行堆砌的悲壯恐怕隻有水軍可以拍手叫好。

我認為這部電影叫《長津湖》并不準确,可能叫奇襲北極熊團更合适。因為三個小時中并沒有描寫長津湖主戰場的戰況,反而着重描寫了進入長津湖戰區前與美軍的遭遇戰和如何擊退北極熊團這兩部分。縱觀整個長津湖戰役,電影隻是描繪了其中非常細微的部分,而包括柳潭裡,清川江以及聯合國軍如何突圍至興南港等影響整個戰局的重要主戰場均沒有展現。我聽說還有會有下一部《水門橋》進行補充,但不知道還有多少觀衆願意為之買單。

三.原則性問題

《長津湖》是我近些年看到的少有的出現了大量戰争原則性錯誤的電影,由于細節太多這裡隻挑明顯的,辣眼睛的部分進行贅述。

1. 美軍密蘇裡号戰列艦本應于1950年九月中旬前往韓國并在仁川登陸中領導艦隊對仁川港進行牽制轟炸作業,這直接導緻了仁川朝鮮守軍的崩潰。但我和我的軍迷朋友在片中瞪大雙眼也沒有找到密蘇裡号的下落。聯軍總指揮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和幕僚們站在一艘不知道是什麼名字的船上一臉不屑。

2. 在朝鮮戰争中美軍引以為傲的空地協調作戰給志願軍帶來了巨大傷亡。根據美海軍陸戰隊戰史記載,美空軍對志願軍造成的殺傷是陸軍的1.5倍。除去因為天氣減去的非戰鬥性減員,大多數志願軍戰士都是倒在了行軍和沖鋒的路上,也就是被美軍的空中優勢所打擊的,出現了無數次還沒沖到美軍前沿陣地就被空軍集中火力擊退的情況。在物資最匮乏的時候,雙方陣地不足百米,而志願軍隻能眼睜睜的看着美國空軍為地面陣地空投物資卻無法阻止,因為我們基本沒有對空火力。但是在電影中,美國空軍沒有協助海軍陸戰隊打出哪怕一次有效反擊,美軍空地協調作戰徹底消失了。志願軍面對美軍不僅有人數優勢竟然還有火力優勢。不知道各位看官對美軍朝鮮戰争時期一個加強團的火力配備是否有所了解,但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一定不是片中展示的那樣。我不知道這種設定如何為類型片的劇作服務,如何有利于觀衆了解真實的曆史,明白先輩們通過巨大傷亡所換來的戰果有多麼的不易。我認為拍成這樣連最起碼的宣傳效果都達不到,着實可悲。

3. 疑似美軍謝爾曼主戰坦克(并不能完全确定型号,也沒準是M4A3或M46,因為電影實在是太無聊沒有認真觀察武器型号)前裝甲被木柄手榴彈炸毀。這就令人非常疑惑了,不管是什麼主戰坦克,被反步兵手榴彈炸毀前裝甲都不太符合常理。美軍在二戰中吃了謝爾曼坦克前裝甲過于薄弱的虧,在1945年後大規模對在役坦克裝甲進行了翻新加固,并更換主炮。志願軍使用的木柄手榴彈作為反步兵武器威力也不如美軍的MK2破片手雷。根據戰場資料記載,整個朝鮮戰争中一共出現了119場坦克間的戰鬥,而這些戰鬥中美軍僅有34輛坦克被擊毀,15輛為擊毀後不可修複。坦克被擊毀後駕駛員的陣亡率僅為18%。因此足見美軍坦克裝甲的效益,而前裝甲則是整部坦克最為堅固的裝甲。綜上,被四五枚反步兵手榴彈擊穿的概率有多大大家可以自行評判。

4. 美軍作戰序列混亂,陣地擺放離譜,戰鬥過程嚴重縮水。美軍運兵車及辎重卡車竟然在沒有坦克掩護的情況下獨自前進,所有坦克均在輕裝部隊的身後行進。如果以上情況在作戰指揮混亂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出現,那麼北極熊團選擇在峽谷凹地中紮營則是徹底對曆史進行了一次無腦的藝術創作。真實曆史中,北極熊團駐地為新興裡的一個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落,并在劣勢兵力情況下阻擋志願軍兩到三個師長達4天,雖被擊潰,但成功掩護了陸戰一師撤退。電影中則是僅用一晚就擊潰了該團。

5. 一挺輕機槍對射一個美軍重機槍班并成功将其壓制,三位主角徒手解決五六個人高馬大的美軍,巴祖卡打飛機這種橋段我認為在這部電影中都可以被忽略了。但我最不能忍受的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就是影片中違反基本物理規則的情節。兩個人舉着鐵皮面對美軍重機槍每分鐘600餘發子彈帶來的巨大動能還能行走自如,且雙方距離不超過40米。朱亞文在片中還有一次“精彩”的歪頭躲炮彈橋段,這種接觸距離常人早就被炮彈削掉了半扇面門了,但他竟然轉過了隻受了輕傷的頭,一臉堅毅。

片中還有很多類似細節我就不一一展開了,各位如有興趣可以進行回看。

最後,這部電影難道就沒有優點麼?那也不是,可以看出幾位主演表演地十分賣力,但由于以上演員無法把控的原因,再好的表演技巧也隻能是亂拳打棉花,發不出力。《長津湖》可以說是中國商業類型片粗制濫造的典型了,希望片方可以明白拍電影做好内容才是首位,而不是把精力都花在靠宣發忽悠觀衆買單,買水軍控評上,就算是為了宣傳起碼也應該有一個好的态度,不然觀衆為什麼要為一部樣闆戲買單呢?看完電影已經接近午夜,北京的秋風吹在被焦慮汗水打濕的襯衣上格外清冷,和友人在街邊踱步,回想一年前在倫敦看完《八佰》我還和外國的導演朋友調侃說都知道戰争類型很難拍,但我們中國也起碼在《集結号》之後又能拍出個還算像樣的東西了,現在看來或許是我過于樂觀了。巨大的失望源于對電影抱有極大期望,還能說什麼呢?祝中國電影越來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