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电影了,感觉今年院线有点“片慌”,十一期间听说《长津湖》火了,友人约我这个月末去看看,我便欣然前往。
影片里志愿军入朝,结果一个朝鲜人没看着。来时虽不需你夹道欢迎,走时亦不见你含泪相送。十九万志愿军的军魂永远地铸筑在了那片土地上,合着真是只为保卫我们自己的家啊!满屏的冲冲冲,go.go.go.就从百姓到士兵,一个“思密达”没听到,所以影片只演了抗美的激烈,没表援朝的兄弟情。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中途上了几趟厕所,又小酣了一会儿,估计会发出“我是谁?”“我在哪?”的观影灵魂拷问,不过还好,就算你观影前没做好这段历史的功课,但小学课本总是知道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只要你会唱这首歌就够了。至于长津湖,这个战役还真不知道,别急,电影这不来了么?

说是长津湖,结果电影快两个小时,还没见部队到长津湖,朋友上厕所回来躬着腰问我到长津湖了没?我说长津湖没到,感觉第二次的如厕时间又到了。怎么说呢,影片前半段做了很多铺垫,还莫名其妙不知在哪打了一夜仗,最后快要结束时才来到长津湖,结果高潮来了,又草草收尾,也真是让人无语,当然你喜欢看的话也可称之为意犹未尽。如果描写战争的全景,却又点对点,突显个人英雄主义和四字弟弟icon的成长史。如果以点带面,人物刻画的又不够,根本立不起来,三个小时你要显示几个男人的英雄史诗?满屏的血浆飞溅和耳旁的枪炮轰鸣,体现不了志愿军战士牺牲的惨烈,这些镜头画面可以放到任何一部战争片中。倒是令美国佬肃然起敬的战士冰雕连icon,冻硬的土豆,喊疼的雷公这几个镜头语言还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也只是在抗美援朝,而在其他战争片中看不到的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

长津湖战役icon的真相要比电影里表现出来的残酷一百倍,冻死4万余人,冻伤3万余人,仅持续17天变成了万千人民的噩梦,它是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一口面一口雪,冰疙瘩土豆往下噎。零下40多度的严寒,没有制空权为躲避敌人侦查机,趴在雪地里的129名士兵一动不动,直至死亡。而且当时根本就没有棉衣,只有少部分战士有条棉裤,或上衣或棉帽,可好家伙,影片里穿的棉袄比我们在东北老家看林子大爷的还厚,看着都着实暖和,战争的残酷和烈士不必用敌人的青面獠牙去刻画,只要透过真相这一个画面就够了。

至于吴京就算了吧,相比他的硬汉形象,我还是转不过来他的童年滤镜,天已暮月如初,爱国电影任你飞渡。歌声住人环顾,英雄谁属非你莫属。伍万里的头没被他转晕,却感觉被一只大掌水缸里转得真让人迷糊,出戏了出戏了。只是这次的长津湖,场面太过宏大,故事线都没捋清,作为第一主角,战场上也没有给他发挥打戏功夫的余地,最后泯然众人矣。

老段呢?哈哈,似乎总和天气过不去,不是“烈日灼心”,就是“暴雪将至”",就连《双探icon》里也是冰天雪地的追凶,段奕宏脚丫子冻得被炉子烤得直冒白气,还要被熊瞎子惦记,真是苦得一逼。不论是伊谷春,还是李慧炎,不得不说老段都演出了电影的质感和文艺片的范儿,虽然这次谈子为的戏份不多,但是告诉四字弟弟什么是英雄那一段,还是让人记住了。

易烊千玺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李泌icon,着实让人惊艳了一把。what? 有看官说题主你走错片场了吧?哈哈,没。从长安城icon到长津湖,同是少年的你,伍万里还是输给了李泌。感觉弟弟hold不住这个打水漂的少年,一出场就像谁都欠他五万块钱,他要追上十万里的样子。还说参军赴鲜是为了让他哥不再瞧不起他。成长蜕变强行过度,兄弟之间靠回忆对话进行煽情,怎么看都没有《长安》里那段脱口而出的“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来得自然。感觉伍万里不适合四字弟弟,你可以做宰相。网友都说不再是少年的你,将来必定是影视大咖,愿你真的能像李泌一样,心怀天下,打磨演技,未来可期。

总之,全片重点不突,详略不当,即便不是散沙,也似流水账。想表达的太多,表现出来的又太少。爱国主题其实很简单,一部《小兵张嘎》就能讲明白,都50亿票房了,大咖云集的盛宴,怎么也得让我们这帮观影群众,看完后砸吧砸吧嘴巴,还能再回味一下。中国菜俘虏了老外的胃,中国文化也同样能走出国门,让世界沉醉。影视是很好的文化输出的载体,希望有一天,中国电影icon不再是自娱自乐,少些神剧,多些好片。冰雕连的战士不仅在影片中能让敌人肃穆敬礼,同样也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愿意为中国电影打call. 为志愿军战士竖大拇指,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赞叹,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