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于紀錄片中的reenactment的使用非常謹慎,大部分的我都非常讨厭,這是第一部電影讓我覺得用得非常細膩、試圖與真相靠近、并企圖達成觀衆對于在場的感知,是非常成功的。
演員在拍攝的時候才第一次聽到小女孩兒Hanood真實的聲音,他們對于所有的聲音文件的第一反應都是真實的第一反應。我跟着男主一起聽到電話那一段的聲音的時候,一起感受到了女孩被射殺的震撼。
片中的演員都是巴勒斯坦人,男生主角就是在west bank做的戲劇訓練。我扣掉的一顆星在于我覺得男生的表演cathartic的成分高于現實的考量,戲劇化的表現實際上虛弱了信服力。一個處于官僚裡的人是十分能夠理解官僚的,不會那樣去貼小女孩的照片、摔手機、搶電話。但是另一個方面,這樣的宣洩是有價值的。他需要這樣的宣洩,一個巴勒斯坦人累計的沉痛,需要一個出口。制片人說現場所有的背景演員在閑着的時候都會分享自己的戰時故事,相互交流,我幾乎覺得這是一次非常迫切的團體療愈。通過一個這麼現實、殘酷、精确到分秒的事件,來釋放他們近年所積壓的沮喪、憤怒、絕望、悲痛、生不如死。
非常有責任感的一部電影。低成本的制作。隻有一個辦公室,基本是三一律的,除了在電影媒介上可以呈現,實際上也可以被搬上戲劇舞台。在投資和各種條件如此有限的情況下,導演能夠在短時間内采訪所有角色、找到和原角色基本一比一的演員,并且情感完成度非常高地對事件進行了誠懇的還原。盡管這樣,在美國也是沒有流媒體願意購買版權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傳播的原因。
和我去看電影的朋友比較和新聞世界隔離,她問:“怎麼會發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在驚奇以外覺得有義務向她同步這幾年我記憶中關于巴以戰争的細節、以及現在國際上的觀點。另一方面也讓我覺得我帶了對的人來看這部電影:一個殘酷的、是非分明的事件被毫無征兆地展現在了tademianw的面前,接下來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來填補第一直覺以外的曆史和現實經驗。
場景再現的傑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