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圖》太精彩了,剛看完電影,不願意看任何相關的内容,隻任由我把腦海裡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越多越好的映射在文本裡。

最早的時間線是奴隸作為商品進行海上貿易,有一些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在我看來這篇是最溫情的休止符之一,或許人類文明開始于群星閃耀時,大海始于水滴。

到一戰後,日後譜出《雲圖六部曲》的作曲家,在音樂裡與第五個故事呼應,而作曲家所愛之人又開啟了最接近我們這個時代發生的故事的序幕。

一通電話,一場暗殺,導火索一旦點燃隻能燃燒到底,除非割斷繩子。人類的貪欲是“永遠不夠”已初見端倪,hungry stronger than smart.

在這兩個因有同一人見證的紐扣下,我推測插入了一段最容易被我遺忘的故事。出版人上演現實版越獄,逃離瘋狂老人院,将自己的經曆拍成了電影。後話證明,台詞放在不同情景下,差異甚大。

接下來滿眼的未來科技,賽博朋克,地上地下,黑客帝國裡的槍戰,底特律變人裡的人造人等等元素一應俱全。也是我前面說與作曲家的音樂相呼應的故事。這裡人類的貪欲展露無餘,膨脹到想要吞噬一切。

最後是我臨場判斷這部電影是悲劇内核的原因,但結局并不是我想象那般。它跳過了對毀滅的描述,在一切歸零後有一種向上支撐的力量,像以為頭會砰的一聲磕到床闆上,但它卻是扶着我的後腦勺緩緩落下來的感覺。人總是是會犯同樣的錯誤,可總有明知結果仍然為些什麼行動的人。

一開始彗星胎記是在提醒我思考,連續播放的片段到底有什麼關聯。漸入佳境後我喜歡并且驚歎它能如此順暢的從完全不同時代不同故事片段之間無縫滑過的體驗。它不是講完一個故事再講另一個,它是這個沒講完,你等等,我要先說另一個,你聽好。神奇之處就在于,它都講清楚了,講明了了,緊湊在每個片段之中,寬松在六則故事之間。其中的不可逾越之空白,也就是時間長河裡的大段大段,由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