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業特别看重血統出身和資源。故事設定在最好的律所,看名稱也許背景設定是金杜。如果按照規模來說的話又應該是盈科。律師事務所不像會計師事務所,沒有四大的說法。而真正的法律精英,大多不會去律所,而是體制内從事法官、檢察官職業了。
然而,我國是絕不可能拍攝出豐富多彩的律政劇的。法官、檢察官的生活隻能是兩點一線,要麼在法院檢察院,要麼在家。但凡出門跟朋友吃個飯,都得擔心别被監察委叫過去核實情況,其他娛樂方面可想而知。而美國之所以能拍出好看的律政劇,并不是編劇多厲害,而是司法制度使然。這也決定了,為什麼國産劇隻能以律師視角進行了。
但優秀的法律人,大多聚集在兩高,差一點的,才外溢到律所。我閨蜜的閨蜜,本科考的top2法律專業,畢業後上岸最高法,住着單位分的房子(在三環),每天養花曬貓,日子好不自在。帝都的一套房,至少800萬,即便是進紅圈所,我相信畢業沒有十年也賺不到,甚至時間更長。
律所的招聘,各有千秋。我有個99年的法本朋友,她爸爸是某省高院法官,姑姑在中倫當律師。她本科畢業後,去姑姑那裡幹了一段時間,不需要通過hr,一句話的事。具體薪資不清楚,但據說社保是頂格交的。
在律所,如果想混的好,沒有資源是萬萬不能的,更不是單純靠學曆就可以的。甚至,證書作用也不太大。一個動辄千萬的并購,團隊裡會有專業的建築師、會計師,以及特殊行業的專家,不需要律師本身持證。而律師持證,也沒有相關實操經驗,起不到什麼作用。律師的專業,是更懂法律,懂别人不懂的規則,這才是作為新人該去學習的。比如,某些案子在當地立不了案,但你有本事能進入司法程序,這才是真本事。劇裡問女主是否持有cpa證書等,一看就是混得差的底層律師新人,還沒明白這個行業的規則。
家裡沒有政界背景的,幹不了律師。自己沒有案源能力的,更幹不了律師。當然,如果僅僅是求個溫飽,做法律民工,無所謂。案源很少有回頭客,尤其散客,性質使然。就像十八線藝人要不斷的跑通告一樣,即便是北影中戲上戲表演專業畢業,也不是每一屆都能出現當紅明星。律師同理,若沒有名氣,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因此,真正的學霸,尤其小鎮做題家,最适合的路是進體制,穩定,該有的也都有。原生家庭能提供助力的,優選做律師。如果都不是,很難走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