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了多少次多少次的隐退,但是等真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才明白,《蒼鹭與少年》可能真的是最後一部隻屬于宮崎駿的作品了。

...

“剛出生的孩子已經忘記如何飛翔了”,這是電影裡的一句台詞,也是宮崎駿制作這部電影的初心。作為全世界碩果僅存的動畫大師,他對動畫電影的理解也曾飄忽不定,而最終在《起風了》之後,他還是決定将最後一部作品獻給自己以及早已長大的我們。

...

初看這部《蒼鹭與少年》,大部分觀衆都會直呼“看不懂”或者“不好看”,但它又是繼《千與千尋》後第二部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電影。如此兩極分化的評價并非偶然,《蒼鹭與少年》與宮崎駿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這部電影大量的采用象征、隐喻的拍攝手法,并不尋求觀衆的理解,更像是為了給宮崎駿本人的審美一個交代。而當一個童話失去了它最底層的群衆——孩子時,童話也就不能被稱之為童話。宮崎駿老爺子在成年人和孩子之間周轉了一輩子,這部電影是他給自己的禮物。相當高的觀影門檻背後,隐藏的也是宮崎駿本人的服老和釋然。所以說,《蒼鹭與少年》可能真的是最後一次絕響了。

...

說回電影,如上文所說《蒼鹭與少年》并不是一部迎合觀衆的電影,所以要真正的看懂這部電影,就得事先對宮崎駿本人以及吉蔔力工作室之前的34部電影有足夠的了解。

...

在宮崎駿的世界觀中,主角或多或少會對天空、大海和森林這類自然風貌有執念。在這類自然景觀中,宮崎駿最愛的永遠是象征着自由的天空。從1984年的《風之谷》、1986年的《天空之城》、1992年的《紅豬》到2013年的《起風了》,宮崎駿用他藝術生命中将近1/3時間,為世界構建起了對天空最美好的想象。而在《蒼鹭與少年》中,宮崎駿對天空的描繪是十分含蓄而隐晦的。

...

一方面,宮崎駿在電影中引入了蒼鹭、鹈鹕、鹦鹉等鳥類,其中尤以鹈鹕對天空的向往最甚,開頭的那句“剛出生的孩子已經忘記如何飛翔了”就是一隻将死鹈鹕的台詞。在某種意義上,受詛咒的鹈鹕也許在電影中同樣在隐喻人類,而結局中的解放鹈鹕也映襯着天空和自由的開始;另一方面,男主直人的身上也始終有天空的影子。直人房間的被單上滿是螺旋槳的符号,父親的工廠負責在戰争期間專門制造飛機艙蓋,而直人本人更是一個宮崎駿心中理想的飛行員,或者換句話說,35部作品中的男主或多或少都有飛行員的影子。他真的是太愛飛機,也太向往天空了。

...

而在這部電影的背後,也同樣是老爺子深刻的反戰思想和對現實的深惡痛絕。曆經了60年的動畫歲月,宮崎駿的反戰思想從未改變,但他也不像拍《紅豬》時那樣,需要通過“典型人物”一筆一劃的尖銳表達出來,2013年的《起風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男主直人的父親身上處處都是軍國主義色彩,首先就是父親的職業,生産戰鬥機艙蓋的工廠主;再者在父親的性格上,在直人受傷後父親的第一反應并不是關心直人的傷勢(不是不愛男主的意思),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幫直人報複欺負他的同學,以一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最後,當妻子兒子失蹤時,父親去尋找妻兒時帶的裝備也很耐人尋味:武士刀、指南針、筆記手冊外加白手套,日軍軍官的氣态呼之欲出。這樣的一位父親形象是一位戰争年代極具代表性的狂熱分子,而宮崎駿是如何在這位父親身上表達他的反戰思想呢?

...

而電影的主線劇情藏在這一重重的象征和隐喻後,徐徐展開。在看完電影後,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電影的主線是什麼?或者說,電影的主線真的是男主去到異世界,找回母親/後母嗎?如果說這真的是電影的主線,那為什麼已經逝去的母親以及已經懷孕的後母,會和男主一樣進入那個異世界?

...

孤獨感始終是宮崎駿在電影中讨論的重要話題,在1988年的《龍貓》裡宮崎駿也是用同樣的手法,将失去母親的孩子“流放”到鄉村。而在《蒼鹭與少年》中,為了加強這種孤獨感,不僅出現了前作中熟悉的元素,還更多的使用了現代電影中的鏡頭語言。例如直人的房間裝飾大量使用青色和白色,直人的衣服也是類似“病号服”的豎條紋白襯衣,《蒼鹭與少年》使用了很多冷色調來強調孤獨,以這種冷峻的視角去看世界,是在宮崎駿電影很少見的。

...

《蒼鹭與少年》是宮崎駿故事的結束,在全世界範圍内也獲得了一緻好評,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不再是對宮崎駿的嘉獎,而是為宮崎駿的一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号。而在20年、30年甚至50年後,我們也會帶着兒孫繼續欣賞宮崎駿的作品,這便是他個人的魅力。感謝《蒼鹭與少年》,能讓我們的20歲,依舊有宮崎駿的身影。而隻要有宮崎駿在,我們的童話世界就從未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