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評論純主觀視角,存在劇透,如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異議,您說的對。
《進擊的巨人》漫畫第139話一經釋出,各類負面評論充斥着社交網絡。漫畫中的主角艾倫·耶格爾未能得到自由,漫畫外的讀者也未能獲得看到心滿意足結局的自由。特别是對于衆多資深影視、ACG愛好者而言,有生之年又一次看着自己追了許多年、陪伴過青春的作品給出這樣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結尾,接受不了實在是情有可原。

可正當大部分人把對《巨人》結尾的殘念化轉為憤怒、傾瀉在網絡上,紛紛指責隻有漫畫作者谏山創獲得了爛尾的自由時,殊不知自身已經行使了随意評論一部作品的“自由”。而這種自由的獲取幾乎可以忽略成本,隻需一根網線或者免費WiFi就能夠實現。因此我不由想,“自由”這一關鍵詞真的就是《巨人》這部漫畫的主旨嗎?或許無論是漫畫中帕拉迪島與馬萊國的沖突,還是網絡上對《巨人》結尾一邊倒的口誅筆伐,大家追求的或許都并非真正的自由;正如同戰争無法帶來自由一樣,寄刀片、罵作者也無法強逼着别人改結局,隻能在宣洩過憤怒、獲取片刻甯靜後,又不禁扪心自問,這樣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就像極了被問及為什麼要發動“地鳴”時的艾倫一樣,隻能說着“……是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就隻是……很想這麼做……”

在得知139話爛尾消息的時候,我由最開始的不相信,以為是營銷号吸人眼球的片面之辭,到真正找到139話來看,發覺似乎也沒那麼爛;接着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不協調——這人物都崩到到哪裡去了?然後徹底無法接受,到豆瓣、知乎、B站、貼吧大量搜索關于最終話的解析,直到慢慢地在思考中,漸漸接受了現實。
既然一直以來都在鼓吹自由,宣揚“進擊的巨人”是所有巨人中“在各個時代都追尋自由、不斷前進”的巨人,可又有誰真正得到自由了呢?

艾倫是不自由的。哪怕他擁有了滅世的力量,占據始祖、進擊、戰錘巨人之力,甚至宣稱自己是“自由”的了。卻也隻能充當傀儡,被強推着前進,辜負自己最愛的姑娘;
觀衆們是不自由的。那些數着《巨人》結尾有多少坑沒填、表現效果相比“我铠他超”、“勇者白夜”等名場面差距有多大的觀衆,往往卻是最愛《巨人》、最惋惜這個結局的人。他們又何嘗不知道自己是愛之深、責之切,其本質還是對于自身感情的錯付和對于喜愛作品的痛惜;
谏山創自身也是不自由的。他自以為畫出了嚴絲合縫、和第一話嚴密對稱、首尾呼應的結局,終于能夠勞苦功高地好好休息,然後經營溫泉店了,卻不想等待着他的将是網絡上無盡的謾罵和聲讨。寒窗創作12載,最終竟鮮有知音;他用無數心血建立起的架空世界,到頭來,卻又似乎被他自己毀掉了、推翻了。
一部探讨如何才能實現“自由”的漫畫,最終所有人卻隻能獲得不自由的歸宿。正是在這種想法中,如今的我發現,或許自由并非《巨人》這部漫畫的主旨,而恰恰是作品所要反諷的對象。

一、不自由、毋甯死?沒有獲得自由就是爛尾、就是人物崩壞嗎?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屁股決定思想”來解釋。就好比你不會問七顆龍珠最後有沒有集齊、鳴人最終是否會成為火影、路飛最終是否會成為海賊王一樣。因為《巨人》本身并非一部正統“王道”漫畫,所以自由并非是一句口号,卻極有可能成為主要人物的束縛。
而艾倫也從未表示自己一定要成為“自由王”,隻是不斷地在進擊巨記憶的影響下,像複讀機一樣強調自己會持續前進、塔塔開。因此以慣常的熱血王道漫視角來看《巨人》,艾倫相當于一個不僅沒完成終極目标、反而不斷質疑目标合理性的存在,于是人物的崩壞便顯得順理成章。爛尾的結論可以因此得出來。
但是,如果根據《巨人》的設定再來看人物崩壞,當艾倫繼承始祖、進擊、戰錘巨人的記憶,尤其在進入“路”裡見到尤彌爾、徹底掌控始祖之力後,這個時候的他其實已經不能再被當作“人類”來看待了。而把他在139話的突然撒潑當作是他人性最後的顯現,那麼人物崩壞的說法便站不住腳了。畢竟要知道的是,大家口中的艾主席,即便在馬萊篇裡也隻有十九歲,按照日本的法律,他依舊屬于未成年的範疇。同理對于戀愛腦的阿爾敏也适用,因為他繼承了貝爾托特喜歡阿妮的記憶。

二、為什麼注定所有人最終都無法獲得自由?
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谏山創本身就是不相信自由的。這并不是說谏山創因為不想給角色自由,而強塞了一個這樣的結局來惡心讀者,而是從作者對劇情的編排來看,整部作品不僅缺少對自由的歌頌,反而處處是對自由的反諷。
第一,故事中從未有人真正獲得過自由,所有人都在追尋自由,隻是覺得“自由”是個好東西,它真的好嗎?沒人見過,沒人有答案,隻是盲目地覺得好。調查兵團不斷出擊是為了解開巨人之謎,為了探知真理的自由,可團長埃爾文卻直言“去過地下室(弄清真相)後,我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辦。”(這也是利威爾兵長在“白夜”選擇給阿爾敏注射藥劑的原因)而離自由最接近、發動了“地鳴”的艾倫,也仍舊是盲目地追求自由,從他被問及滅世原因時空洞的話語和表情就能夠體現。第二,故事中被譽為“自由”的象征——進擊的巨人,世世代代馬不停蹄地追尋自由,可諷刺的卻是,因為能夠看到下一任進擊巨的碎片記憶,所以他們口中所謂的追求自由,不過是竭盡全力促成腦海中看到的景象而已,這有什麼自由可言?第三,回到具體的進擊巨繼承人身上,枭曾經對格裡沙說,“這是你自己開啟的故事”,可直到故事結尾才發現,格裡沙接下來包括搶奪始祖之力、把巨人傳承給艾倫等行動,幾乎全部是在艾倫的威懾下促成的;而幾乎做到了全知全能的艾倫,卻還不得不間接控制戴拿巨人去吃媽,以此再次和“這是你自己開啟的故事”合轍,來保障“銜尾蛇”的故事結構開始生效。由此看來,“自由”二字放在《進擊的巨人》裡簡直就是被嘲諷和玩笑的對象,當谏山創刻意把故事設計成“銜尾蛇”的循環時,他就不僅嘲笑“自由”,還睥睨并愚弄起口口聲聲追求自由的角色們來。這些角色前期追求自由追求得多狂熱,到了結尾時臉就被打得多響。你可以說這是谏山創的惡趣味,但你很難借此說《巨人》爛尾了。

三、所以,《巨人》究竟有沒有爛尾?
我的理解是,《巨人》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恰恰是為了避免爛尾而導緻的連鎖反應。139話和第一話的對應是谏山創一開始就想畫的結局,可并不代表形式上取得了對稱,内容上就沒有過失。之所以139話被廣大讀者所排斥,根源還是從“地鳴”發動直到138話的鋪墊沒有做好,直接導緻139話“硬着陸”。
網上有玩笑,說《巨人》“1-123話曹雪芹,123-138話高鄂,139話郭敬明”,可《巨人》的劇情毫無疑問全部來自谏山創的授意,作者固然可以畫一個不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結局,這是作者的自由,但他首先要做的是把通往結局的路鋪好。所以如果要改動一下,我覺得可以倒改成“1-123話谏山創,123-138話偷懶的谏山創,139話谏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