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曾為誰而停滞?沒有,在我們寫中學作文的時候就會說“時間是無情地碾過的”,每個人都糾纏在自己去努力賦予意義的生活中,好的壞的事情無時不在世界各處發生。
我是為常田大希組的那個現在名字都看不出來是啥了的樂隊的歌來看的,就是電影開頭的那首《U》。豆瓣這6.2的分算是不咋樣了,但是仍然有某些東西牽引着我來看。我事先看了短評,說台詞很尬,OK,有個心裡預期,看吧。但是看着看着我就開始疑惑,一個觀衆到底該如何去區别“尬”與“莫名其妙”的界限?因為後者我是覺得有很大的商榷空間的,前一天看陳凱歌的《志願軍》第二部,翻看彈幕,發現正是導演發力的時候,卻是如下景象:
看個樂,再拉回來,看《雀斑公主》的時候會讓人感到很豐富,電影有一條突然騰起的主線,但是關于青春的處理,關于家庭關系的展現,關于鈴的成長,都讓這個故事更加豐滿迷人。看到龍的出現,我捏了一把汗,非常害怕電影成了《美女與野獸》的翻版(看完導演的話,果然有繼承),但随着劇情發展,我也放下了心。
可能因為電影中音樂的占比,我聯想到岩井俊二的《關于莉莉周的一切》和近期的《Kyrie之歌》,巧合的是,前者的一半故事正是在網絡上發生的,兩片相隔20年。
《關于莉莉周的一切》展望的是還沒有完全成熟的互聯網,《雀斑公主》則是描繪當時還沒有“元宇宙”這個詞的元宇宙。世界看似更好地連結,但是總讓人感到有些冷淡,我不想在此高談闊論,但看到鈴以真面目面對全世界的另一面,在自己的歌聲中哭泣的時候,意義也便在此刻誕生。無論說她是如何任性,如何“聖母心”,我們應該承認,讓邪惡退縮的,不是固執的力量,不是女性力量,而是更簡單純粹的,人的力量。
幾年前,當時正是B站UP主墨茶的離去引起一陣社會騷動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為一個死去的人發聲,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們突然相信,或者說是意識到,通過互聯網連接,人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應該且能夠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曾經多次想寫些文字去紀念那些發生于我所及的記憶,但看完這部電影也就覺得沒有必要了,因為我不會有電影中的真誠。
慶幸的是,那些年我想傾訴的都被電影說完了,對于評論區中“家暴請報警”的觀點,我很認可,真正拿起手機去報警的人,也需要我們去成為,真的很有效。